德艺双馨,既是每个文艺工作者的毕生修为,也是薪火不息代代相传的从艺法宝。
“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一直以来,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前不久,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召开,吴京、黄渤、张译、张冀等电影人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张译表示,他始终把“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养、涵养和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和艺术训练”作为自己的职业态度,同时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益,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发扬中国电影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探索建立电影名家大师导师制等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模式。选拔培育一批德艺双馨、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名制片人、名专家。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新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文艺工作者重任在肩、大有可为,应锤炼坚毅硬朗的风骨、气节、胆魄,共同营造天朗气清的行业新风,让践行德艺双馨在文艺队伍中蔚然成风,树立文艺界良好社会形象。
◎ 创作具有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创作为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最高追求。”——获得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后,演员张译说。
近些年,文艺领域佳作频出,一批新主流电影作品立意高远、艺术精湛,获得了业界和观众的赞赏与好评。《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深情礼赞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并以超98亿元的票房成绩刷新了国产系列电影的票房纪录;《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分别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序、以传承为核,唤起了全年龄层观众的集体回忆;《攀登者》、《夺冠》等影片展现出了代代中国人为了国家使命勇于攀登、努力拼搏的精神;《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峰爆》等作品以极具真实感的、现代科技含量甚高的视听语言,彰显出国家利益、国家精神、国家形象和中国荣光;《流浪地球》等影片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灾难片的精神内涵之中,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像表达。
在这些优秀的电影作品中,人们看到了吴京、张译、黄渤在银幕上的身姿,其背后也有张翼等幕后人才所付出的努力。
拍摄《长津湖之水门桥》时,为追求最真实的效果,吴京要求工作人员直接用钢筋往脸上砸,必须要有“哐”的声音,要有力量感,敬业态度令人敬佩。张译在非洲拍摄《红海行动》时,不仅遭遇过如暴雨、龙卷风、沙尘暴等极端天气,还遭遇骨折伤情,只能穿“免负重靴”来帮助行走,最终诠释出沉着果敢的“蛟龙队长”。《我的我的祖国》片场,黄渤拍摄拍电焊、烧铁水、爬旗杆等高危戏份时,拒绝使用替身,即便是带着面具焊接的戏份,他也是从医院打完点滴坚持自己出演。张冀创作《夺冠》剧本时,坚持“创作开端,先不动笔,到现场积累真实素材”的原则,到中国女排的训练场馆现场做了大量的观察、体验和采访,最终用叙事的“真”和修辞的“诚”书写了一场中国女排的奋斗史,心灵史。
今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一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冯远征说,德艺双馨其实就是“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他希望每一位年轻的文艺工作者都成为德艺双馨的好演员、好工作者。
冯远征表示,时代为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也赋予了文艺工作者更加艰巨的责任使命。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作向着人民的伟大奋斗、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对时代的认识托付于作品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演员拍不出好的作品,塑造不出有内涵、有温度的人物形象,无论多大的流量都是“过眼云烟”。唯有拍摄出好电影,塑造有质感的角色,才是一个青年演员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发展的基石。
◎ 传承老艺术家德艺双馨精神 用心用情用功讴歌新时代
《烈火中永生》里的江姐、《铁道游击队》里的芳林嫂、《青春之歌》里的江华、《白毛女》中的喜儿、《红色娘子军》中的小庞、《焦裕禄》中的焦裕禄……银幕上这一个个流光溢彩的经典角色,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他们的塑造者,是于蓝、于洋、秦怡、田华、谢芳、王晓棠、蓝天野、李雪健等电影行业的脊梁和标杆,他们参与并见证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用行动证明了心怀祖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不变初心。
1961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评选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的事宜,最后确定赵丹、白杨、张瑞芳、于蓝、于洋、谢芳等22人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也被称作“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继续发扬中国电影的优良传统,2005年12月28日的“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大会”上,于蓝、于洋、陶玉玲、张瑞芳、吴贻弓、谢晋、谢铁骊等50位影人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老一辈德艺双馨艺术家们涵育德与艺的一生,更是为今天年轻一代演员树起的精神标杆。
在纪录电影《演员》中,众多老艺术家表达了“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真谛。时年97岁高龄的于蓝回忆,出演江姐前,她把小说《红岩》读了又读,将革命者在狱中的不屈与反抗、他们与敌人斗争的细节内化于心。“就是要表现革命烈士的崇高理想与信仰。”
老艺术家祝希娟说,真正的幸运在于表演路上所学第一课就是“道德”,“当年,我们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前,第一课是留给‘道德’的”。她记得,老师们总说,“德为先。演员不要爱心中的自己,而要爱表演艺术本身”。
老艺术家牛犇演了一辈子的“小角色”。但他信奉,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再不起眼的角色,也要高标准、严要求。因为在那个胶片价高的年代,珍惜每一寸胶片,全身心为角色付出,是他恪守的演员的基本法。在他看来,演员该考虑的,是“我能给予角色什么”,而不是演完这部戏,自己能得到什么。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写信,勉励他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作表率。
著名导演丁荫楠表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湛的技艺,是铸就一名优秀电影艺术家的必要条件。“老一辈电影人,一直将‘德艺双馨、人艺合一’作为自我要求。‘德’与‘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且‘德’在‘艺’前,‘德’是支撑电影艺术创作和电影作品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灵魂。”(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