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5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来说,后来被称为“邓小平小道”的那段江西泥泞路径是他人生里的又一页苦难;对于今天的人们,它成为中国现代化长征史诗里的别样风流。把这段“苦难”历史转化为“风流”叙事,是中国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也是难度极高的任务。
影片《邓小平小道》(王兴东编剧,雷献禾导演,江西电影制片厂有限责任公司等联合出品)担当起了这份责任,也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任务。邓小平同志的精神感召固然是重要因素,创作者美学方面的自觉追求则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影片立意很高,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命题“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改作了“共产党人虽穷、却仍兼济天下”的叙事。影片里的邓小平,大多数时间里沉默、隐忍,在黄干事监管的视线和众人旁观打量的环境里用略显迟缓的速度运动着。他最大力度的爆发,是听闻当地孩子想吃粽子的哭泣后,坚持要黄干事把特供自己一家的粽子送去,他说:“我不特别,粽子也不特别,娃娃吃不上粽子才特别!我这个红军爷爷吃不下!”共产党人以人民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就在那一篮粽子和一碗白糖里。
在片中,邓小平所坚守的理想信念与他实际身处的现实情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影调分为光明和昏暗,色调分为暖色和冷色,而以前者为主导;音乐时而雄浑刚健,时而低回悲怆,而以雄健为主导。结尾处,邓小平乘坐的列车穿过隧道,车厢完全黑暗下来(这显然非真实),火柴划燃,照出他沉静坚毅的脸庞,随后列车再次进入光明。这些精当的艺术手法为影片奠定了庄严中带有悲怆、悲怆后走向昂扬的美学基调。
影片在美学上的成功是全方位的。剧情里邓小平的生活空间受限,摄影采用了许多流畅的长镜头,帮助观众的视线延绵运动,营造出特写、中近景、变焦、景深等景别和构图的变化,同时又与人物身体和内心活动的节奏相吻合。有多个场景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来自他对身边众人的观察,偏写实化;第二次则出自他的回忆和思考,色彩的消失、画面的动荡、剪辑的激烈,造成强烈的心理蒙太奇效果,把情绪的能量和思考的逻辑直观地呈现出来。
叙事的手法尤其值得称道。除了正面塑造人物,影片还用到传统小说美学的烘云托月手法,即用他人的行动和语言来侧面、多面烘托出邓小平形象。笔者感觉,黄干事的形象,在邓小平和邓朴方之外又加入了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父子关系,处理得极其微妙。邓小平离开江西前和黄干事的交流,亲切中甚至有几分诙谐,从今天的时代节点来看,这给了红卫兵一代来自长者的一份宽厚、宽容、谅解,而不是一味严苛的批评。
影片的一个场景里,多个人物在行动,多条线索在交织,历史和命运叠加成特定时空上的重量。“黑五类”子女为了立功,可以暗中观察三天来确认邓小平的身份行踪,她找领导汇报时后者正忙着在舞台上饰演《红灯记》李玉和,这使得他和前者说话时还用了京剧念白的腔调。随后,红卫兵闻讯前来揪斗,和护厂工人紧张对峙,邓小平的安危骤然成为核心的悬念。令人想不到的是,红卫兵队伍里突然闪出1931年瑞金县老革命罗志才的儿子,苦苦哀求当年的县委书记邓为老母亲写证明清白的材料。剧情急转直下,同时观众所关心的邓小平的命运也一下子被拉到更大的视野里,成为更多共产党人所面临的困境和考验。当邓小平告诉那个年轻人要“忍耐”、“想得开、挺得住”时,他既是在嘱咐当年的战友,又何尝不是在鼓舞自己?他后来对邓朴方说,“忍,不是就认输了,是信仰,信念”。影片的叙事就是这样,用场景交织线索,场景和段落的改换又由线索牵连起来。
接下来,罗朋有了足够的理由来凿开隔墙,为邓小平夫妇铺就那条著名的“邓小平小道”。这里又有很多观众可能注意不到的一个细节:在邓、卓初次走上这条小路时,工人师傅们已经在路面上铺好了防滑的煤渣,这在镜头切为远景的山坡、草木时从色彩上相当鲜明,又并不抢眼。也是在这个画面上,才出现了片名,影片叙述时间已经过去了约25分钟。显然,电影的艺术修辞,是创作者非常重视、同时也非常擅长的工作,它保证了影片的艺术质量,进而确保了主题意念潜移默化的传达。
上述电影语言的运用,都显现出高度自觉的、现代化的当代中国电影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引用现实主义杰出作家柳青的话,“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由此推论,不妨说,《邓小平小道》为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找到了一些新的拍法。它也体现着习总书记所说的,“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总书记还曾引清代叶燮《原诗》中的句子阐明艺术工作者应当有怎样的情志:“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 对于重大历史和人物题材的创作来说,要塑造好伟人,创作者就不得不努力去真正接近伟人的精神世界。这也是《邓小平小道》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在一众创作者中,主演卢奇令人印象深刻。作为特型演员,他在本片里贡献了堪称个人职业生涯中最好的一次表演。
影片里,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对邓朴方说,“要记住这条小路啊,它是工人和老百姓为我们修的。”正是因为记得人民,邓小平再次出山后为人民设计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开始带领人民走出贫穷奔小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重要一步。“邓小平小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的辩证关系,实际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即人民创造历史。《邓小平小道》的出现,正是这一命题在电影领域内的一次尝试,即以创新化的主旋律电影语言完成的创新型历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