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随红军长征抵达陕北,此后的十三年间,陕甘宁边区成为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延安更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心和战略要地。这一时期,我党一方面大力推进根据地建设,另一方面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中国人民夺取全国政权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稳固根基。在这个过程中,我党不断总结经验,孕育出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延安精神”。时代是不断变化的,但精神的力量却是永恒的——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今日,延安精神依然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断砥砺奋进。不容置疑的是,精神力量的传承离不开文化产品的宣传与弘扬。自革命时期始,延安精神就与红色电影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延安精神之所以能在不同的时代历久弥新,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电影对延安精神的弘扬不可忽视。
一、革命与电影:
延安精神与其红色电影传统
通过对延安时期革命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延安精神及其与红色电影的关系。延安时期,我党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直接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对革命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战争决策上的重大革命事件主要有——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时期工作的总方针;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可能;1937年8月洛川会议:提出全面抗战的总方针;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样是在1937年9月,八路军首次对战日军,以山地战、运动战的方法配合正面战场友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1938年5月,通过对战争形势的深入分析,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成为中共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纲领性文献;1939年底—1940年初,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共产党坚决抵制,成功守住阵地,随后迎来了百团大战的胜利,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军民武装自卫战争,通过西北野战军的建设,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党的思想路线、斗争精神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设完备。在生产方面,无论是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还是土地革命,都孕育滋养了我党军民一体、艰苦奋斗 、自立更生的创业开拓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延安时期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从1938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到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我们的文艺事业开创发展,尤其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事业迎来第一次发展高潮。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强调党的文艺工作者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立场、态度问题,阐明革命文艺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后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被成功地运用到红色电影的创作中。而对于电影来说,这一时期里程碑式的事件当属延安电影团的成立——延安电影团成立于1938年10月,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电影机构,这一机构集电影拍摄、放映功能为一体,是延安时期重要的宣传力量。由于特殊时期拍摄条件和政治要求,延安电影团的创作以纪录片为主,其中《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等新闻纪录片留名影史,这批电影作品真实记录了延安的革命岁月,通过电影大力弘扬了延安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新中国红色电影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重温与发展:
红色电影对延安精神的弘扬
随着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红色电影”创作迎来黄金时期,一方面,大量反映时代、贴近人民群众真实生活,展示革命精神风貌和英雄主义思想风貌的电影作品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红色电影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红色电影呈现不同的艺术风貌。这其中,一批作品旨在通过重现革命生活,或重新唤起民众对于革命峥嵘岁月的记忆,或给与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历史真实教育,根本上,是通过对史实的再现与回顾,实现延安革命及其精神的重温。
于是,延安时期革命史实和所孕育的延安精神就成为重要的红色电影题材——如:《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等表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畏牺牲、勇于战斗的革命精神;《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极具根据地特色,反映了根据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灵活运用地理优势,进行全民抗战的史实,不仅展现了根据地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勇于斗争的精神,更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暴风骤雨》则表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的艰苦历程,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寓于其中;《野火春风斗古城》更是将镜头对准了隐蔽战线的地下工作者……近年来,最具“延安特色”的红色电影当属2019年上映的《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讲述了1973年6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总理应越南使团访问延安的要求,再次踏上延安这片革命圣地的故事。创作者在电影内部建立了两个时空,扎根延安的知识青年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建设延安。而在电影之外,也有过去和现在的两个时空,延安精神跨越时空激荡观众的心灵,使得一代又一代人在延安精神的激励下投身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影片取材不仅仅局限于建国前革命历史的回顾,还聚焦于建国后历史、当代历史或“进行时”的真实事件:从早期的《孔繁森》、《焦裕禄》、《高山下的花环》,到近年来的《战狼》、《红海行动》、《夺冠》、《中国机长》等。虽然从故事内容来看,上述电影与延安及精神并无关系,但所反映的精神内核本质上却可以看作是延安精神的传承与丰富,是延安精神的时代性弘扬——以《焦裕禄》为例,《焦裕禄》讲述的是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为改变贫穷面貌而日夜奋斗,最终因身患重病、操劳过度而以身殉职的故事。面对风沙、内涝、盐碱灾害、饥荒严重的局面,焦裕禄深入兰考工作一线,认真调查研究,组织百姓种泡桐、治理洪水、抵御风沙、抢收粮食,又为干部们发粮食、做体检……宛如当年中共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根据地建设。虽然时代在变,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为国为民的精神却始终如一。
(作者系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延安精神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