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电影是体育精神在大银幕上的延续,将竞技题材与好看的故事相结合,剧情的“燃”与人物的精神则可以触动心弦。
今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伴随冰雪盛会的开展,电影行业也一并“热”起来、“燃”起来,集中涌现出一批讲述冬奥故事、展现冰雪运动魅力、弘扬体育精神的精品力作,比如已经上映的《我心飞扬》、《我们的冬奥》,以及即将上映的《零度极限》等。
不难看到,这些围绕热门冬奥会的作品,创作者都在类型和叙事上找突破口,或聚焦现实,展开一段光辉体育史,或以冬奥为引,在亲情爱情中找寻落地和共鸣。
虽然各个作品“含冰雪浓度”深浅不一,但从不同角度抓住了不同观众群体的注意力,回应了多层次的观赏需求,为北京冬奥会烘托了良好氛围。
◎ 让体育精神在大银幕上绽放
其实,中国冬奥题材相关电影,始终围绕奥林匹克精神展开,聚焦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之上,战胜个人利益与情绪,在理解与包容中奋进,又以一次次拼搏铭记着社会与时代的印记。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我国完成了电影《冰上姐妹》的摄制。影片是在集体主义架构下,对于理解、友谊、团结以及公平竞争的奥运精神的一次价值传达。尽管并没有直接涉及冬奥话题,但它却是我国第一部与冰雪体育题材相关电影,它的出现为之后银幕的“银装素裹”奠定了宏大叙事的主题基调。
1999年拍摄的《冰与火》则根据我国首个短道速滑世界冠军、也是第一个在冬奥会上取得奖牌的中国运动员叶乔波的运动生涯改编与创作。影片中速滑运动员邓羚发扬自我牺牲精神,努力拼搏、克服伤痛、超越极限、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体现了运动员对事业的执着和对祖国的热爱。
相比前面几部作品对于运动健儿主体的英雄塑造,2008年创作的《破冰》则将镜头聚焦到冬奥会冠军们背后的“无名英雄”。影片根据培养出我国著名短道速滑运动员杨扬、王濛等多名世界冠军的黑龙江著名短道速滑教练员孟庆余的模范事迹创作,讲述了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在他担任教练期间,牺牲“小我”,把一群被人称作“小煤球”的普通孩子通过艰苦甚至残酷的训练,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从“英雄”回归“平凡人物”,体现了冬奥题材影片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个体的发现与尊重。
奥运与体育题材电影的兴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万众瞩目,由此也诞生了一系列的体育题材电影,除了上述的《破冰》之外,还有足球题材的《买买提的2008》,篮球题材的《梦之队》(2007年12月上映)、《扣篮对决》、《大灌篮》,以及《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和《闪光的羽毛》等体育题材的电影陆续上映。
2015年7月31日,北京和张家口成功赢得了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权。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也敲动着无数电影人的心。导演林超贤就是其中一位,当年,他的体育励志题材作品《破风》上映,对于彼时的他来说,那是入行以来最难拍的一部,“每一个场景都很困难,比如沙漠、爬坡,那两场戏都在3200米的海拔,空气稀薄,演员和工作人员要不停地骑上骑下。”对于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来说,这部电影的成本也是空前的,“接近亿元”,“这还不算商业品牌给的赞助,片中每辆自行车都价值两万多元,总共400多辆……”此外,还有《冰球小王子》、《全力扣杀》等影片在当年上映。
奥运会与体育题材电影的渊源由来已久。奥运会是全人类的体育盛会,电影是全人类的视听艺术,两者联姻相得益彰。一方面,奥运会给电影提供了独特题材和人文内涵,也丰富了纪录片和体育片类型;另一方面,电影许多手法把奥运比赛呈现得更加精彩生动,更有力度和深度。
今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拉开大幕。冬奥圣火点亮北京夜空,作为奥林匹克史上首个“双奥之城”,中国北京再度为世界奉献一场精彩非凡的奥运盛会。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体育题材电影,营造出浓厚的奥运氛围。《冰上时刻》以冰球运动为引,历经三年跟踪记录三个冰球少年一系列成长故事,冰场内外的一系列故事既拥抱冬奥主题,有渗透着对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反思,收获观众的共情与共感,阐发出深刻的现实意义。在众多冬奥主题的电影作品中,动画电影《我们的冬奥》别致又亮眼。该片集结30余个经典国产动漫角色和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围绕冬奥村开村仪式展开多篇章故事。精美的画面搭配节奏感极强的中国风音乐,回眸几代国人的童年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冬奥》是世界奥林匹克史上首部以吉祥物为角色的动画电影。
2月25日,以中国首位冬奥金牌获得者杨扬为原型人物创作的电影《我心飞扬》上映。影片所表现动教练与运动员的“师徒关系”,是很东方化的表达。导演王放放希望拍摄的,就是本土化、商业化的新主流体育电影,展示出我国几代体育人的历史使命,以及他们“为国家再拼一次”的坚定信仰。
这不是王放放第一次拍摄奥运题材的电影,从参与创作《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到执导《许海峰的枪》,再到《我心飞扬》,王放放完成了“中国奥林匹克三部曲”的创作,“三部曲”分别聚焦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中国奥运金牌第一人”许海峰、“中国冬奥金牌第一人”杨扬。王放放说,能够用三部电影聚焦三个重要的奥运历史节点,很是荣幸。
◎ 体育题材类型化表达
拓展体育片视野和格局
除了献礼奥运,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也涌现出不少体育题材的电影,比如《棒!少年》、《了不起的老爸》、《五个扑水的少年》、《妈妈的神奇小子》、《夺冠》、《飞驰人生》、《攀登者》、《超越》、《野夏天》、《抢花炮》、《旋风女队》、《破门》等。
而走“体育+明星”路线的《激战》、《破风》等影片,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其中,2013年上映的《激战》由林超贤导演,张家辉、彭于晏主演,该片取得了1.17亿元票房。正是有了《激战》的市场成功,才有了2015年《破风》的上映。
其实,从电影类型角度,可以将各种体育运动内容都归为一类。但体育运动本身的多样性,决定了这一大类下不同运动有着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也就是不同规模的受众群体。
猫眼研究院数据分析师刘振飞举例说,像今年围绕冬奥主题推出的《我们的冬奥》、《我心飞扬》等冰雪运动电影,在东北、华北等北方地区,自然有更好的表现;以《激战》为代表的拳击电影,在年长男性观众中反响更好;包括2021年端午档票房冠军《超越》,聚焦短跑运动,年轻男性的贡献突出;往年还有俄罗斯冰雪运动电影《花滑女王》,在年轻女性中的票房占比更高。
刘振飞认为,单就体育这一大类来说,不同的运动形式的关注人群不同,受众的范围和规模也不同,对于体育题材电影来说,从开发创作阶段,除了考虑到运动形式本身在大银幕上展现的视觉效果外,该运动的人群基数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重大赛事会带来的增量观众的红利,但更多的还要围绕该项运动在国内的长期发展情况来评定。(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