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2版)
近几年,《飞驰人生》、《夺冠》、《羞羞的铁拳》、《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夺冠》篇)等影片试图在商业和体育精神的结合上开疆拓土,这一尝试显然得到了市场认可,分别取得了17.28亿、8.36亿、22.13亿、11.04亿、31.69亿的票房。
2019年春节档上映的《飞驰人生》由韩寒导演,沈腾、黄景瑜、尹正主演。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这是一部几乎没有女性角色的难得的体育类型片。“影片流畅和完整但并不给人太大的惊喜,不过其很好的完成度也使得国产的体育类型片在中国第一次突破了10亿票房的关口。”他认为,“《飞驰人生》借助于赛车运动,将体育题材进行了类型片叙述,反映出中国电影的新努力。”
而像《羞羞的铁拳》虽然是围绕拳击这一运动展开,但是通过复合喜剧这一普适性最强的类型,将拳击训练的过程演绎得笑料十足,最终影片取得了22.13亿的票房,成功将影片受众群体从年长男性区间,显著地向年轻观众、女性观众方向拉动,用拳击运动丰富了观赏性和娱乐性,成为了运动题材复合类型的代表案例。
像《了不起的老爸》,除了通过喜剧元素提升观影娱乐性,故事本身聚焦父子之间动人的亲情,也帮助影片成功突破了长跑运动的观影门槛,吸引了更多亲情片用户的关注。《了不起的老爸》是国内首部马拉松题材的电影,以父子情为依托,将视角放在了马拉松盲人选手与陪跑者这类特殊群体上。51岁的“反派专业户”王砚辉首次担任电影主角,饰演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肖大明,深刻诠释了“中国式”父亲的不善言辞与深沉父爱。
在刘振飞看来,这种通过题材和类型的复合方式,可以降低观影门槛、扩大受众面积。
除了类型复合,运动题材影片往往也具有浓厚的民族荣誉感和家国情怀。像《攀登者》,就是以1960年与1975年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峰的事迹为背景,讲述中国攀登者怀揣着最纯粹的梦想集结于珠峰,肩负时代使命于世界之巅的故事。虽然这一运动的受众相对小众,但影片展现的事迹和情绪,都是具有普世性的,能够极大拉动运动受众之外的观众观影。
2020年,由陈可辛执导,张冀编剧,巩俐、黄渤、吴刚主演的《夺冠》,讲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生死攸关的中巴大战,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传奇经历。
中国女排是一个传奇,近40年间10次问鼎三大赛(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冠军的故事,可谓是几代中国人集体的回忆。《夺冠》中有家国叙事,有时代元素,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育片。编剧张冀认为,“体育电影是和平年代的战争片”。
为呈现最佳效果,十二位饰演老女排的演员从上万名专业排球运动员中选拔而来。对比赛场景的还原度上,《夺冠》称得上是中国体育电影中的标杆。
电影拍摄前,巩俐因为在比赛现场记笔记上了热搜。饰演郎平对她来说是个挑战,她曾怕自己演不好这个角色而拒绝了导演三次,最终被女排精神所打动才答应参演。
开拍前,巩俐多次前往训练基地和比赛现场,仔细观摩郎平并将其特征记录下来。
拍摄中国女排显然不是易事,导演陈可辛说,“《夺冠》是我拍过难度最大的电影,在现场有很多排球教练帮忙把关,很多技术环节都需要教练全程监督,比如哪一个是好球哪一个不是,都需要教练的专业判断。”
体育片尽管难拍,但是拍好了,就会得到观众和市场的认可。刘振飞说,排球、乒乓球等运动在国内受众广泛,本身就具有极好的群众基础,在此之上进行的电影故事创作,有极高的市场潜力,而通过这类影片对于体育运动和体育精神的表现和传达,也有利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这项运动、甚至参与投入到体育事业当中,发挥电影娱乐属性之外的文化价值。
近些年的引进片中,也有不少的优秀的体育影片,如印度的《摔跤吧!爸爸》,俄罗斯的《花滑女王》、《绝杀慕尼黑》、《最后一球》,美国的《德鲁大叔》,西班牙的《篮球冠军》等。
其中,2017年上映的《摔跤吧!爸爸》更是在国内掀起一波观影热潮,影片最终在中国斩获近13亿票房。这部影片是常见的题材类型、惯用的叙事套路,并非胜在好莱坞传统大片的特效场面和技术水准,也并非胜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流行的IP、“小鲜肉”,而是胜在创作过程的“完成度”和作品的感染力。
换言之,这是一部靠故事剧情和电影综合品质赢得观众的典范,立意、剧本,人物、表演,情节、细节、摄影、剪辑,节奏、音乐等各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准。纵观成功的体育电影题材,在除体育之外,它们都有着广阔的视野和格局。除了比赛中的紧张刺激,以及竞赛者在比赛中找回自我这些“标配”外,往往还会附上一些更宏大的东西,或是打破一些社会传统认知,达到用电影来宣传正能量的作用。
◎ 把握专业特点 才能站稳脚跟
4月30日,拳击题材的《出拳吧,妈妈》在北京、上海两大票仓影院暂时关停的情况下“迎难而上”,这份倔强很像影片中谭卓出演的女主角白杨的性格。片中,白杨遭遇不公,从有前途到拳手沦落为囚犯,出狱后的白杨继续消沉,直到儿子的抚养权面临被剥夺时,她选择了“出战”,用拳击来逆转命运,实现救赎……
为了呈现出好的效果,谭卓在开拍前,用了四个月时间,每天四个小时,争分夺秒地训练……“推铁杠、搬轮胎、抖绳子,都是完全真实的重量,刚开始训练的时候,我担心曾经的腰伤,怕没有力量做。但我始终认为,人总是可以超越自己的,我也愿意战胜自己。”谭卓告诉记者,“人最厉害的是意志二字,人的意志是可以所向披靡的。”而谭卓等影片主创的付出,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
体育运动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竞技感。刘振飞认为,以体育为题材的电影,在视觉表现上能够让观众以更加身临其境的视角,感受竞技场上的速度、力量和冲击力;同时在故事推动上,也因竞技赛事而紧张刺激、扣人心弦。
在国际赛场上,竞技体育又有国家荣誉感乃至民族荣誉感的升格,像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推出的冬奥题材电影,都适时地贴合了全民视点,带大家以观看主题电影的形式,进一步与本土举办的世界级赛事进行多元互动,既能够为运动本身扩大推广、又能大家高涨的热情形成呼应,同时为电影题材多样性上进行有益探索。
像待映的《零度极限》、《中国乒乓》等体育题材影片,也都选择了不同的运动类型,结合了不同的主题情感。刘振飞说,这些创作都有助于提升电影在内容呈现上的多样性,同时围绕家国情怀等主题,也利于影片突破某一项运动垂类的受众局限,收获更多的增量群体。
《零度极限》由香港导演叶伟民执导,吴永伦任动作导演。该片可谓“众星云集”,演员韩庚、尹昉、郎月婷领衔主演;吴京、姜武、李晨特别出演;颜卓灵、刘显达、董畅、本杰明主演;刘之冰、丁海峰、石兆琪、周晓鸥、寇占文、赵毅等友情出演。影片随着两代冰雪人故事的展开,生动展现了中国冰雪文化和冰雪运动的传承与发扬,致敬奥运精神。导演叶伟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能参与献礼冬奥会影片的拍摄,是我的荣幸,所以,当这个项目找到我的时候,我一口就答应了。”
谈到影片的主题,叶伟民说:“我们这部戏里有一句话,怕输就不会赢,这句话就是我们的主题,我们做任何事情,从来都不怕输,输是为了迎接未来的赢。这就是体育精神,每一天不停跌倒不停地再站起来训练,是为了什么?如果你跌倒就离开,这太容易了。跌倒了再站起来往前走,这才是我们的目标,才是体育精神。”这部影片中,吴京也有出演。叶伟民说,当吴京知道他们是在做献礼冬奥会项目时,“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吴京当时还有别的项目在拍,距离我们的拍摄地有近4个小时的车程,他在不影响自己剧组的拍摄进度的情况下,晚班以后坐4个小时的车来我们剧组,拍完以后再4个小时回去,他几乎两天都没有睡觉。”
姜武、李晨……这些演员在这部影片的戏份都不多,“但是大家都愿意来,这是因为冬奥会把我们凝聚在一起。”叶伟民说。
而改编自中华民族体育历史上惊心动魄又激动人心的真实事件的《中国乒乓》则由邓超、俞白眉导演,邓超、许魏洲、段博文、丁冠森、蔡宜达等主演。九十年代初,中国乒乓内外交困的黑暗低谷,从意大利毅然归国的教练蔡振华带领国家队“五虎”奇迹般绝地反击。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交汇点,乒乓与国家命运风云际会,绝境中的世纪之战,万众一心的胜利鼓舞了一个时代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邓超透露,为了拍摄此片,特意练习用左手打乒乓球。“特别难,一开始特别不自信,特别沮丧,觉得自己太无能。后来就开始用左手吃饭,教练也很鼓励我。”
《中国乒乓》将立足本土,讲述中国故事,弘扬时代精神,展现了国球健儿于尖峰时刻,捍卫国家荣耀,“赢一场就是一场,输一场就是一辈子”的热血拼搏精神。
刘振飞认为,大型赛事的举办,会形成一个拉动新增关注者的天然土壤。本土举办的大型赛事、中国体育健儿在赛场的拼搏表现,则能吸引更多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为运动本身提升群众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拉动更多人关注冰雪运动,这有利于冰雪运动题材电影受众基础的提升;另一方面,谷爱凌、苏翊鸣等运动健儿的精彩发挥,本身就是励志的、激动人心的故事,如果要以某种内容方式呈现,电影自然是很好的方式之一。
从长远来看,冬奥热度还将延续,体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或将迎来更大的高潮。
那么行业更应当思考的是,如何让创作既有“高峰”也有“高原”,这就需要更多优质的现象级作品来保驾护航。
业界专家表示,与职业题材类似,体育题材具有一定的专业门槛。
成就精品力作不能仅仅依靠追逐题材红利,如何在创作中做到真实、扎实和厚实,在业界人士看来,一方面要以真实的冬奥历史和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历程为依托,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叙事想象力,让冰雪运动扣人心弦,让冰雪故事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精准把握冰雪运动的专业特点,做足工夫,才能在众多同类题材中吸引观众、站稳脚跟。
眼前的冬奥热仅仅是一个起点,体育题材正在输出着非常广阔大市场前景和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