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主办,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以人民为中心,走中国特色电影发展之路”论坛于5月21日举办。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迄今已届80周年。80年间,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2016年及2021年两次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中国电影成为生动地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景观、文化景观和传播景观。
80年前,北京电影学院的创立者陈波儿、吴印咸、钟敬之等前辈在延安聆听了“讲话”精神,并将之践行在革命实践、 艺术实践和育人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人民艺术精神,八十年后,2022年5月21日,“以人民为中心,走中国特色电影发展之路”论坛开幕式在线上举行。开幕式由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俞剑红教授主持。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钱军发表了开幕致辞,他表示,此次论坛旨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八十周年,研究阐释中国电影“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轨迹和艺术实践,创新探索“人民电影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当代意义。这是北京电影学院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电影学术界的一件盛事,谨代表北京电影学院对莅临论坛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等参加了开幕式并致辞。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智锋发表了题为《以人民为中心:走中国特色电影发展之路》的主题演讲,他从自醒:人民电影的初创与萌芽,自立:人民电影体系的完整建立,自转:中国电影的探索与转型,再到自觉与自信:新时代人民电影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的四个维度,阐明了只有坚持不移地“以人民为中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发展之路,才能不断拓展和提升中国特色电影发展的新空间,实现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目标。
主题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王海洲等主持。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马黎,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王一川、周星,北京大学教授彭锋、陈旭光、李道新,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赵月枝,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磊磊、丁亚平,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上海大学教授陈犀禾,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厉震林,南京大学教授周安华,浙江大学教授范志忠,西北大学教授张阿利,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刘军、吴冠平等专家学者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走中国特色电影发展之路”为主题展开发言和讨论。最后,王海洲作了论坛总结,他认为在《讲话》发表80年后的今天,深入学习、研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意义重大,价值深远,“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向中国文艺和文艺工作者,指示了创作方向、指出了表现领域、指引了创作方法、指明了服务对象,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此次论坛旨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阐发研究中国电影“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轨迹和艺术实践,创新探索“人民电影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当代意义,在新时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精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电影强国建设。
围绕此次论坛,北京电影学院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展开了系列纪念活动,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宣传部举办了《以人民为中心,走中国特色的电影发展之路》大型展览,青年电影制片厂制作了影片《以人民为中心,走中国特色的电影发展之路》,从多角度阐释人民艺术“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和文化精神。
◎ “以人民为中心,走中国特色电影发展之路”论坛发言摘要:
▶ 开幕式
主持人:俞剑红(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
钱军(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电影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党的文化战略引领下,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构成,中国电影在成为生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艺术景观、文化景观和传播景观的同时,也对电影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影艺术院校理应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将立德树人牢牢置于一切工作的核心位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电影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电影行业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北京电影学院将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努力的奋斗,服务好国家文化战略和行业产业发展所急需,为电影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人才、理论和实践支撑。
张宏(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把“国家的需要、时代的希冀”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
从党的政策、文艺路线、创作追求出发,广大电影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深刻汲取党领导下电影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把“国家的需要、时代的希冀”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通过优秀的作品把党的关怀送到人民群众的心坎里,把群众的奋斗彰显在时代的征程里。同时,中国文联、中国电影家协会不忘初心,将会积极发挥联系桥梁与纽带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好、维系好党、政府、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为实现电影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廖祥忠(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延安讲话理论内涵带动了中国电影创作的持续繁荣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在中国革命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民族危亡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鲜明革命性、战斗性、政治性的文艺指导意见。它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中“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贯穿了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的80年。
与此同时,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与时俱进的,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提出的“二为”方针等,均是对“讲话”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文艺思想,同样是对“延安讲话精神”的创造性继承。这些重要的指导思想丰富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理论内涵,共同带动了中国电影创作的持续繁荣。
丁亚平(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电影需从中持续汲取理论资源和实践滋养
80年前,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以及毛泽东主席讲话的发表是一个重大事件。在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就对中国电影事业给予积极重视,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1938年夏天,延安电影团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真正开始掌握电影这一斗争武器。延安电影团始终围绕着纪实性、革命性和历史性的创作原则,通过一系列纪录片和艺术片的摄制来体现延安精神,并构成了“延安电影学派”。通过将民族化性格与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延安电影学派”摄制出了一批团结抗战精神,并由社会各界所共享的优秀影像。八十年后的中国电影,仍需从中持续汲取理论资源和实践滋养。
胡智锋(北京电影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以人民为中心:走中国特色电影发展之路
从自醒:人民电影的初创与萌芽,到自立:人民电影体系的完整建立,自转:中国电影的探索与转型,再到自觉与自信:新时代人民电影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证明了只有坚持不移地“以人民为中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发展之路,才能不断拓展和提升中国特色电影发展的新空间,实现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的中国梦。我们还要坚定地以“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艺术家”为座右铭,引导中国电影坚定地走自己的中国特色电影发展之路,把人民群众放在首要位置,打造更多人民群众满意和认可的,在世界上能够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优秀电影佳作,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工业化体系的发展与强盛,为实现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理想目标而不断努力奋进。
▶ 主题论坛(一)
主持人:王海洲(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长)
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
让电影真正回归“为人民的影像”
“人民”是毛泽东生平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概念。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文化艺术界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延续和深化了毛主席的《讲话》精神。一、以电影文化构筑人民影像。电影必须植根广阔的人民生活。此外,电影必须展现深厚的民族美学。二、以电影作品展现时代精神。近年来,日益成熟、多元的“新主流电影”创作成为电影市场上的最大亮点。此外,“电影走出去”体现开放的时代精神。三、自2010年起,我提出并不断发展“第三极文化”理论,在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外来电影文化,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创新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电影文化,让电影真正回归“为人民的影像”。
陈晋(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文艺工作要结合新时代语境不断反映新的群众愿望
中国文艺发展道路包含三条主要内容,一是在文艺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三是体现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延安文艺始终是中国文艺的精神故乡,从80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新时代,社会主义性质、民族品格、人民中心,始终是中国文艺发展的主流和前进方向,其中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更是其和谐命题和关键词。毛泽东时代提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邓小平时代重申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艺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都道出了文艺创作与人民的本质联系。在今天,文艺工作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要结合新时代语境、不断反映新的群众愿望。
袁新文(《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用生活的精彩成就光影的华彩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曾深刻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当下,随着科技飞速进步,拓宽了文艺空间,延展了文艺边界。但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应当看到,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都会有意识地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上世纪50年代初,年仅23岁的于是之在老舍的名剧《龙须沟》中,因成功扮演主要角色“程疯子”而一炮打响。著名作家柳青不仅在陕西西安黄埔村深入生活,而且一住就是14年,是真正的身入、心入、情入。相比较之下,当下有些年轻演员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理解显得肤浅。从近些年的电影创作来看,可谓成绩斐然,蔚为大观。但是有些作品并不能真正反映新时代火热的生活,有的没有把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有机融合。新的时代充满着生动的故事,等待着电影工作者去发掘、去采集、去提炼、去呈现。
马黎(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
聚焦时代精神,礼赞火热生活 用优秀作品奉献人民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主张和文艺思想,八十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历代领导人不断继承和丰富着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文艺的理论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广播电视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记录时代的波澜壮阔礼赞生活的温暖情怀,奋力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奋力讴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抓精品,攀高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民是文艺之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就是要始终如一坚持“下生活”,到群众中去,从热腾腾的生活中捕捉故事灵感,塑造真实人物,表达美好情感,发掘审美价值,让人民始终处于影视创作的中心、镜头的焦点。今天我们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就是要重温,牢记初心和使命,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用更多精品力作奉献人民,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和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郝戎(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坚持“人民性”戏剧创作与教育之路
延安文艺座谈会为草创时期的鲁艺指明了发展方向,即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灵活的大众文化”,鲁艺师生践行讲话精神,创作出《白毛女》等一批佳作。同时,《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都将“人民性”提高到重要位置。从延安到新的历史时期,人民始终应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灵魂,是当代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和传承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根本遵循。艺术工作者当下应紧跟时代步伐,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现实主义的内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兼职教授):
中国电影学派凸显着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中国文艺思想史上划时代的一个经典文献,对整个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艺术创作要以为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讲话的精神和主旨。北京电影学院在电影艺术和电影理论的领域里提出的“人民电影”的概念,扣住了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的方向问题。面对中国电影的未来,中国电影学派既体现着中国电影发展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凸显着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促进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要把人民永远置于中心的位置,贯穿到电影创作、生产、传播的全过程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民美学进行进一步阐释,强调人民是电影创作的立足点,人民是电影工作的发力点,人民是电影创作的落脚点。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和辩证的方法去观察当下的中国电影现象,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来建构我们的话语体系,并在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促进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下转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