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3版)
◎ 好片名能为电影多方面价值加成
一位经济学者曾说,全球连锁的“7-11”便利店,它的每家门店都有统一的标志,这个标志是由一个图腾柱演变而来的,在“7-11”发展初期,图腾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看来,对于一些对电影关注度不高,而又时常去看电影的群体来说,电影片名和“7-11”初期的图腾柱有着相仿的作用,能够招揽“过客”。
一个引人入胜的片名能够为一部电影带来前期热度,反之,一个不够恰当不够吸睛的片名也可能导致一部好电影就此“蒙尘”。
好的片名,对票房的影响也是正向的。一个言简意赅、掷地有声的片名就能为影片增色不少,比如《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唐人街探案》、《让子弹飞》、《邪不压正》、《一出好戏》等,在揭示类型的同时,影片的气质也呼之欲出。
优秀的片名能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兴趣,像《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影片,能直观地感受到主旋律电影的新颖表达,一看就知道是在祖国、家乡发生的故事,与作为观众的“我”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长津湖》,一看片名就能知晓,这是一部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作品,会激起观众的爱国情怀和观看热情。
好故事需要有好的片名,或直抒胸臆简洁明了,或一语双关发人深省。像《邪不压正》、《紧急救援》、《捉妖记》、《疯狂的外星人》等点明主旨,《守岛人》、《我不是药神》、《美人鱼》、《少年的你》等交代主角身份,《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烈火英雄》等作品则将主要人物职业作为片名,十分直接明了。比如《一出好戏》,从片名来看,就内涵丰富,而电影的剧情也暗合了片名,可谓是一波三折、好戏不断。而《乘风破浪》这个片名与《一出好戏》也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悬疑电影是目前市场比较主流的类型电影。好的悬疑片名,最好是简洁直观、类型显著。比如《误杀》、《无双》、《除暴》、《反贪风暴》、《扫毒》、《拆弹专家》等,基本上都是用片名直抒影片内容,能让观众以较快速度理解影片主题。
电影片名还有一个艺术化的作用,文艺片的片名应该文艺一些,让观众看到名字就可以“闻到”影片的气息。电影《无问西东》,片名取自清华大学的校歌中“立德立言,无问西东”,体现了历代清华人的风骨和胸襟。《送你一朵小红花》、《穿过寒冬拥抱你》、《奇迹·笨小孩》等,既朗朗上口、容易记住,又充满温情、诗意和寓意。
一些中小制作的影片由于制作费用有限,在宣发预算有限的情况下,那么此时片名就是电影的一种“自我宣传”。
2011年的口碑影片《钢的琴》,也曾在片名上斟酌许久。片方曾以争取更多观众为出发点想要改名,在微博上征集新片名,《钢琴总动员》、《疯狂钢琴》等都成为热议片名,但影片导演张猛、主演秦海璐等都坚决反对。因为“钢的琴”三个字是影片的灵魂,无论是在叙事上,还是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上都做到了简洁凝练,是无可替代的。在主创的一再坚持下,片方最终妥协,《钢的琴》也被保留下来。
从电影发行的角度来说,给电影取名还要根据发行地的地域文化有所变化。爱情片《分手合约》在当年上映后获得近两亿票房,该片开机时曾用名《礼物》,早在2001年,该片导演吴基恒就在韩国执导过一部相同类型、相同故事框架的影片,也是以《礼物》作为片名,该片受到三四十岁韩国观众的欢迎。
到了中国,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后发现中国的电影受众普遍年轻,就将原来偏文艺的片名《礼物》改成《分手合约》。
当然,有些电影因片名加分,自然也有电影因片名减分。如果一部电影在片名上不能够讨巧,无论故事讲得如何精彩,还是会令影片在最初宣传时期表现逊色。
比如电影《赛德克·巴莱》在台湾创造票房奇迹后,紧接的就是在大陆票房的惨败。是什么导致了台湾与大陆的票房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最终该片的片名成为导演魏德圣在反思后得出的首要结论。《赛德克·巴莱》来源于台湾赛德克族词语,意思为“真正的人”。不少看过该片的业内人士、媒体人都“交口称赞”,为何一部好片如此受冷?
不少观众第一眼看到片名后不知所云,名字就无法吸引人,而且单看片名完全读不出一点关于影片内容的信息。因此,该片票房不尽人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比如2011年中国内地上映的印度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该片在IMDB评分为8.4,猫眼评分9.1,但最终票房却仅有1300多万。其实从影片与片名的关系来看,片名完全没有体现该片气质与内容。
此外,还有很多辨识度比较低的片名,比如各种“总动员”,《玩具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对于名字的混淆,常能让观众产生曾看过该片的想法,也阻挡了他们走进电影院的脚步。
因此,对于观众来说,是否决定去看一部电影,尤其是商业片,电影的片名举足轻重。只有在成功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后,才能在有效地传递影片信息的同时起到很好的广告宣传的作用。
◎ 起好片名体现“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全过程”
取片名到底有何讲究?从数据可以看出,片名就像人名,要在追求共识和体现个性的平衡上做到最好,要将电影内容最精彩的核心内容或价值提炼出来。
曾担任过多部电影制片人方励说,取片名应该像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一样,要尊重自己的心血。谈及由马思纯、王俊凯、范伟等主演的电影《断·桥》,片名中间加“点”的原因,方励介绍,作为编剧之一的他在取名时脱口而出“断桥”二字,因为这非常符合影片调性和人物情感关系,不过却令导演李玉觉得容易联想到《白蛇传》,故而最后加了一个隔离号。在方励看来,这也恰恰制造出了双关之意——不光意指一座桥的断裂,更代表人物情感的错位。对于隔离号创造的奇迹,知名编剧宋方金以电影《老师·好》为例谈到,这部在票房和口碑上均取得成功的电影片名中的点是美术部门最初误点的,但却产生了新的意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电影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片名之于电影而言,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宋方金联想起一则片名趣事:韩寒曾在执导处女作《后会无期》时向他征求意见,但他觉得这个片名寓意不佳,容易想到郭敬明拍了《爵迹》后就“绝迹”了的“段子”,最终,制片人方励用“后会无期,相聚有时”的文案力挽狂澜。
《北京遇上西雅图》原名《美丽有缘》,《我不是药神》原名《生命之路》,《心花路放》原名《玩命邂逅》……还比如,陈可辛执导的影片《亲爱的》原名《亲爱的小孩》……好的片名并非一蹴而就,电影片名的修改,在某些时候或许能改变一部电影的命运。2013年上映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最初定名为《美丽有缘》,上映后取得5.2亿票房,导演薛晓路曾说,“每次给电影起名都是一项非常难的工程,最初我做剧本的时候叫《抛锚西雅图》,因为生了个孩子就像抛锚一样,后来觉得这个名字指向不清,会让观众以为更像灾难片,而不像爱情片。”开拍后,薛晓路和制片方开始想着换名字,第一轮选出的是《美丽有缘》,但薛晓路想保留西雅图这个地名,于是在上映前终于选到了《北京遇上西雅图》。
宋方金坦言,造成影片改名的因素很复杂,要精益求精,也常有无法把握的成分。对此,方励表示要更多尊重原创作者的意见。
片名内涵之外,字体好不好看、发音上不上口都可能对票房产生影响。曾说过“好的片名价值三千万”的方励认为,这个价值指的是能引起大家观影的欲望,因为这是第一时间能传递给观众的信号,取片名应该是一个赋予心血、对得起自己的严谨创意过程。
有市场人士表示,建议电影创作者要像精心打磨剧本和精细拍摄制作一样对待影片名,“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其中就包含给影片起一个既有大众接受度、又新颖独特的片名。好的片名也是创作者创新、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和故事内容、技术制作同等重要,是电影创作者原创能力、电影作品艺术价值密不可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