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也明确指出:“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不仅是该课程自身的目标要求,也是契合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应有之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法治教育的价值
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法治教育是思政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有效举措和基础保障;是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培育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
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道德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础,是思想的教化和洗礼;法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保障,是行为的端正和约束。古人云:“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因此,法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促进思想道德教育预期的达成。其次,全面依法治国方针的贯彻推进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建立维护,需要在高校思政课中贯彻法治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民族的栋梁。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代表着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面貌。大学生群体良好的法治素养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最后,一个人格健全、品行端正的大学生必然是思想上有原则、有底线、有社会责任感,行为上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社会主义好青年。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法治教育的问题成因
国家和社会对法治教育日益重视,但反观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保障自身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还远远跟不上国家法治建设的要求。究其原因,纵然多样,但当前法治教育水平达不到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的确是最直接的原因。一方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无论是教材内容、课时占比、考核比例还是实践教学侧重,都大幅压缩了法治教育的章节。另一方面,据《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20)》和与之配套的“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87 %以上的大学生希望进一步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仅有58%左右的高校在思政课之外,专门开设法治类通识课程进行多层次教学,供需失衡。
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法律专业素养的局限性也导致了法治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背景以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居多,因此,涉及法治教育的知识面和理论深度会受一定影响。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法治教育的实施策略
法治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开展,要注重质量而非流于形式。具体可以从促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入手,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学评价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改善。
首先,要改善当前高校思政课因教学内容压缩带来的法治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简化的问题。其一,完善课程体系。各高校可在思政课之外,结合本校情况,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开设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核心,以宪法教育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为重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内容的层次递进、结构合理的法治教育相关课程供学生选修。其二,完善教材体系。当前思政课教材中法治的部分以理论、政策为主,因篇幅受限,表述方式多为高度凝练的结论式和框架式,理解难度高。因此,开发教学辅导教材和学习辅助教材势在必行。其三,完善教学体系。思政课教师要重视法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认识两者互促共进的关系,扭转走过场和一笔带过的心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拓展教学内容。对教材章节力求讲深讲透,将知识链条扩展为知识空间,使学生掌握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要改变照本宣科、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丰富教学形式,充实教学资源。通过主旋律影片的运用,实现正向引导,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面形象、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使学生形成思想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
同时,影视教学素材的运用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强化点评分析环节。如讲授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可使用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剖析传统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的过程和现象,可使用《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盲山》和《马背上的法庭》;体现公平正义的伸张和人民主权理念的树立,可使用《生死界线》、《女检察官》、《远山》、《人民的名义》、《无法证明》、《大雪无痕》;明确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和界限,可使用《十二公民》;探讨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可使用《亲爱的》、《我不是药神》;关注维权意识的缺失和萌发,可使用《少年的你》、《找到你》、《红纸鹤》。此外,教学模式多样化,还可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拓宽“第二课堂”来实现。
其次,要整体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法治素养和专业教学能力,建设高水平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在职培训,配合国家开展教师网络法治教育培训,5年内对所有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进行1次轮训。同时,教师也要自主加强法律知识储备、端正法治教育态度、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组织设计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探索专题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上采用多专业教师联合教学,让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专门负责法治部分的授课或邀请本校法学专业教师兼职教学。
最后,要健全高校思政课程中法治教育的评价机制。评价既要全面反映法治教育效果,又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法治知识、发展法治能力、提高法治素养、参与法治实践的自觉性。所以,卷面考核要对标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保持法治类的题目不少于整体分值的20%。同时,强化过程性评价,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法治实践成果等进行综合评估。当然还可以尝试构建思政课程、第二课堂、操行评定联合评价机制。
法治中国建设对加强和改善高校法治教育提出了现实而迫切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法治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在内容结构、手段方法、理念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切实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为新时代法治中国梦保驾护航。
(陈泫伊、李权均系云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高校思政教师专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背景下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研究》(21SZK10689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哈尼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19XJC7100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