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这几年因为疫情影响,受到冲击的同时也迎来巨大挑战,年轻导演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整个行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多个国内的新人导演扶持计划也在持续为市场积蓄新生力量。
对于青年导演来说,创作的困难不只是影院被按下“暂停键”,从剧本策划直到拍摄上映,影片生产链条上的每个环节,对于新人导演来说,都是挑战重重。
正是得益于中国电影多个新人导演帮扶计划,这些困难逐一得到了解决。正在如火如荼推进活动的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扶持计划(即“青葱计划”),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帮助青年导演进步,希望他们能给中国电影市场注入活力。
作为扶持青年导演的成功范例,青葱计划从2015年举办至今,已历经7年。
许多从青葱计划走出的项目已经走入公众视野,2018年上映的青春成长题材影片《过春天》入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获第2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兔子暴力》入围第3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东京首映2020单元”,影片已于2021年8月上映,融合亲情、犯罪等元素,在青春片中别具一格;2019年上映的《日光之下》入围第49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首映单元。2021年,参与青葱计划并拍摄完毕的影片已有二十余部(包括已上映影片)。青葱计划培养的学员的优秀作品总能在各大电影节、影展崭露头角。第三届青葱计划涌现出的青年女导演陈剑莹制作的《海边升起一座悬崖》在2022年5月29日,摘得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金棕榈”大奖。
无论是青葱计划扶持的青年导演逐渐走向国际视野,还是历年来青葱落地项目的数量,青葱计划确确实实地对青年导演做出了有效的帮扶。这对青葱计划发起人、导演李少红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励,如此高效的项目“兑现率”也体现了电影市场对青葱成员的认可,每一年的创投会都会吸引很多业内投资方、制作方,年轻导演也可以根据这些平台让自己的作品有了更多可能的出口。
李少红说:“青葱计划的目标一直就是把‘长片带入院线’,我们每年很早就启动选拔并尽快推进,让这些项目有时间游历,不仅在国内也要走向世界,参加各个电影节,一点点加码,选出来的作品几乎都有斩获。”
这几年因为疫情的影响,电影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李少红坚信,只要最上游的创作活跃起来了,能持续推出优质作品,中国电影的未来是可期的。
◎ 对话李少红:输送更多与市场接轨的作品
《中国电影报》:从2015年开始,青葱计划发掘了一批的青年导演,有很多片子都在各大电影节受到了认可。这几届举办下来,有怎样的收获和成果,又积累了一些怎样的经验?
李少红:每一届都会筛选出来5强,他们会得到政府的扶持资金,一部是100万,帮助他们去拍第一部长片。当然100万肯定是不够的,这100万相当于是一个撬动资金,可以去跟投资公司、电影去合作。
不算今年的话,我们已经成功扶持了30个项目,现在已经成片的有十七八部,而参加各个电影展的就更多,有七八部。去年有4部电影拍出来,还有的在后期阶段。
所以这样的一个进度,我觉得还是非常快的。电影是一个工业产品,它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拍摄制作出来的。
现在,我们仍在不断地寻求改进,希望每一年评出来的5部电影最好两年之内能开机。这样子能保证它的成活率,保证这些成果,不被积压……这些都是我们现在不断努力、改进的方向。
这样积累下去,成果是非常可观的。再过10年的话,将来很多活跃在中国电影舞台上的很多年轻导演,他的第一部大概都是从青葱开始,所以这些烙印就是这样慢慢积累出来的。
《中国电影报》:扶持和成长是青葱计划的一个关键词,针对的是哪一些青年人,又会提供一些怎样的帮助?
李少红:主要针对已经有所准备、想拍第一部长片的导演,并且也有了自己的目标,想要拍的故事。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拍摄经验的青年导演。我们会对这些导演进行强化训练,让他提高拍摄第一部处女作的技能,剧本水平、拍摄能力,并且帮助他们搭建拍摄的条件。
《中国电影报》:您比较看好新人导演的哪些品质?
李少红:首先是原创性。他所要讲的故事和他要拍的未来的处女作,原创性要强,创新立意要深。另外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拍摄能力。
《中国电影报》:您想对他们做一些怎样的寄语?
李少红:我觉得,就是坚持。如果这个梦想是你非常渴望的,你对它有足够的冲动和足够的热情,那么你就要坚持把它实现。坚持去培养自己方方面面的技能,能够真正体现出你这个梦想的面貌,而不只是流于梦想之中。
《中国电影报》:青葱计划跟其他导演扶持计划有哪些不同?
李少红:青葱计划与其他扶持计划最大的不同,就是青葱计划是政府支持的。
第二个不同是,青葱计划是一个长片的计划,要求是非常专业的,要符合一个院线标准的处女作长片,最后的目标是要进院线的。再者,它是属于一个行业的输送渠道,是为行业服务的。我觉得我们更多的倾向主业做导演职业的青年人,所以它是一个职业培训的很重要、很专业的平台。
《中国电影报》:因为疫情的影响,电影行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今年的青葱计划会做哪些优化和调整?
李少红:这一两年的疫情,对整个行业的冲击确实是很大的。这两年,青葱的学员,也要跟我们面临一样的困境。我们要跟他们一起重新开始打造我们的未来的市场,我觉得这也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觉得未来是可期。
我坚信,疫情不会是永远的,它总归有过去的那一天。经过大家的努力,一切都会走回到正轨。这些经历也会带给我们新的激情,也会为未来的市场带来一些新的希望、新的目标。
《中国电影报》:精耕细作是青葱计划的一个宗旨,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是否已经实现了从剧本的到制作投融资宣发一个全链条的支持?
李少红:我们借用了整个行业的动力,会在这个过程中去邀请行业里各个方面的专家为这些青年导演做培训指导,然后再让这些青年导演回到社会中去。我们架接好与行业的所有机构的沟通桥梁。我们也会去做创投,让大家来认领这些项目,然后好的项目来认领的人特别多,其实这对年轻人也是一个激励,而且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跟现实、市场的距离。
我们也在总结经验,怎么能更多输送一些和市场和行业能够接轨的作品,提高项目的成活率。其实,从第五届开始,成活率越来越高。去年第六届是最精彩的一届,5部作品,基本上在当年都完成了签约。
今年疫情反复,市场艰难,我们也希望今年选出来的这5部作品,能够对市场有吸引力,希望他们都能够在当年完成签约。因为当年完成签约的,基本上第二年就可以开拍了,甚至有的下半年就可以开拍了。
《中国电影报》:2035年我们将建成文化强国,您认为中国电影人才队伍将对电影的强国之路提供怎样的一个支撑力?
李少红:我觉得还是要拍和时代比较贴近的,反映时代和现实生活的这些人物和事迹作品,我觉得这是我们最大的一个责任,最应该去做的事情,同时也是创作的源泉。因为任何创作都离不开创作者所经历的历史环境,最有血有肉的当然就是创作者自己感受的、领悟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