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28日,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产业论坛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业界代表、产业专家就武汉电影产业发展与未来、影视产业与城市发展、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与展望、影视科技进步与业态转型四大主题展开研讨。论坛现场,一批“武汉电影产业领军人才”、“武汉影视大师工作室”现场授牌,将助力武汉电影创作进一步提升。超394亿元的“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将为武汉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掀开新的篇章。
精准把握时代精神
让主旋律电影深入人心
“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始终是中国电影的重要使命。”博纳影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于冬结合近年来公司的主旋律电影制作方向,发表“电影,是与时代的深刻共鸣”主题演讲。他谈到,近几年,由博纳影业领衔出品发行的《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长津湖》等主旋律电影,累计票房已经突破220亿,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成功的背后,是无数电影人对工匠精神的执着,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把握。”于冬以此次百花奖影片奖提名电影《长津湖》、《中国医生》举例,“《长津湖》电影历经5年多的剧本打磨,2年多的细致筹备,投入超大规模的服装道具及超百公里战役战术设计,终成此片。另一部在武汉拍摄的电影《中国医生》,摄制组深入武汉的大街小巷,将最真实的抗疫故事搬上银幕,打动了亿万观众。”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胡智锋在百花奖论坛上发表演讲,鼓舞电影人以人民情怀推动新时代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他表示,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火爆,印证了一个道理:中国电影最大的价值在于服务人民。胡智锋认为,要高举人民情怀的价值观,只有心中装着人民,用心用情去拥抱人民,才能获得人民拥戴。要坚定不移塑造人民形象,正如成龙、刘晓庆等一批优秀的电影艺术家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在银幕上塑造出了光彩夺目的中国人民形象。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孟君在《“近景”与“远景”:武汉电影产业扫描》的主题演讲中,回溯武汉电影产业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发展新路。在他看来,当下武汉电影消费市场巨大,电影创作活跃,电影人才云集,武汉电影发行、放映和院线呈增长态势,越来越多的电影活动选择在武汉举办。孟君认为,武汉电影产业应当继续乘风而上,挖掘出更多优势。在人才方面,借助科教之城的资源,培育优质电影创作者;在内容方面,讲好武汉故事,开辟更多电影题材;在市场方面,进一步激发超大人口城市的消费潜力,挖掘潜在的电影观众。
在圆桌论坛中,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宁波市影视文化产业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建瑜,美国电影协会大中华区总裁冯伟,复星影视文化集团总裁程笳淇等,以“凝聚影视资源,助力文化强国”为主题,从中国电影的恢弘历史出发,探寻影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抓机遇、共发展、谋未来。
冯伟表示,武汉发展影视工业具有相当优势。“武汉高校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一座高科技城市,这为武汉发展电影产业提供优势和机遇。”他建议政府出台相应的促进法案和激励措施,凝聚起这些资源优势。
“领军人才”“大师工作室”助力武汉影视创作
大众电影百花奖是对优秀作品的表彰,也是行业合作的平台。本次产业论坛中,武汉向一批影视人才、影视企业伸出橄榄枝,“双招双引”成果颇丰。
在“招才引智”部分,梅帅元、常洪松、董越、谭旋、钟丽芳等“武汉电影产业领军人才”,董越、谭旋“武汉影视大师工作室”现场授牌,这将助力他们有阵地、有“地盘”、有抓手,更好带动武汉电影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论坛上,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常洪松,带来“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的科技力量”主题演讲。
“科技对于电影产业,是发展的新动能。”他谈到,15年前中国电影完成了从胶片制作工艺向数字制作工艺的转变,让天马行空的创意成为银幕画面。15年后的今天,电影行业迎来了数字化向智能化转换的科技新机遇,希望能用影视科技促进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改革。
当天,武汉天工电影集团、武汉天工电影工厂揭牌成立。武汉文投集团与北京天工按照“在汉再造一个天工”思路,合作设立了武汉天工电影集团和文投天工电影工厂。电影集团和电影工厂集武汉文化国企平台优势和北京天工影像科技优势,在武汉建设运营产、学、研、旅融合的文投天工电影工厂,创建国家电影产业基地、国家数字电影重点实验室,创建影视拍摄、制作、发行、衍生产品开发新工艺、新流程。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促进武汉影视及相关行业聚合化、工业化、数字化革新,助力武汉打造中国中部电影之都。”常洪松说。
集中签约394亿元 助推文化高质量发展
论坛中,40个项目集中签约,总金额高达394.68亿元,涵盖电影、电视剧、动漫、音乐节、实景演出、旅游、体育、教育等各个领域。
其中,武汉文化投资发展集团牵手北京国艺中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影视文化领域头部企业,将传统内涵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共同打造重点项目,助力武汉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姬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