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中国电影资料馆干部晋美作为第十批援藏干部从北京启程顺利抵达西藏拉萨,开启了他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
“5月11日下发通知,5月12日下班前就截止报名。我没有丝毫犹豫,马上作出了参加援藏工作的决定”。
主动请缨的这位同志,是来自中国电影资料馆制作部的晋美。在听完他娓娓讲述的故事之后,一段连缀起三代人的平凡而又奇妙的雪域情缘展现在我们眼前。
7月27日晋美抵达西藏
◎ 我是一个藏族电影工作者
晋美生于1979年,甫一见面,怎么也让人想不到,面前操着一口京腔的他还会说一口流利的藏语。后续的聊天才使人明朗:他的父亲是回族人,母亲是藏族人,他生于西藏,长于西藏。
2002年,晋美毕业于北京大学,所学专业本为城市规划,但幼时兴趣的召唤却“怂恿”他从事了与专业不相符的影视工作。
回想起做摄影工作的那三年,“当时虽然参与了大量拍摄,积累了经验,但剧组的环境不太适合我这种性格的人学习和提高。”于是,晋美选择读研深造,后以电影编剧方向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研究生毕业后,他在2008年进入中国电影资料馆事业发展部(现制作部)制作科,主要从事内容策划、编导、前期拍摄、剧本创作等工作,现已成长为二级编剧。
晋美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我是一个从西藏走出又定居在北京的藏族电影工作者,平常只要有涉及西藏影视方面的工作,我就想参与进去。”对影视的热爱,加之对西藏的特殊情愫,使晋美一直都有意识地将关注点聚焦在西藏影视工作上,基于此,还结出了很多果实。
譬如,在策划编导方面,有西藏卫视的《珠峰讲堂》、《西藏通史》、《青藏高原科考故事》等大型系列节目,其中后两者获得了国家级电视类奖项,并得到西藏各界的广泛认可;在文化研究上,他在《中国民族报》等国家级媒体发表数篇关于西藏影视方面的文章。2021年5月,晋美还作为项目组的核心成员全程参与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委托、中国电影资料馆承担撰写的《西藏电影“十四五”规划》,使他对西藏电影事业的状况有了进一步了解。
◎ 他们是我的榜样
有两个时间节点对晋美有特别的意义。第一个节点的指针需要拨回到68年前。
进藏前的安景寿
1954年9月,西藏的代表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返藏前,他们向中央提出希望能够给西藏派出电影放映队。周总理答应了这个请求,并安排国家民委等单位抽调相关人员前往西藏。这个决定改变了晋美父亲安景寿的生命轨迹。
晋美的父亲安景寿祖籍北京,简师毕业后一直在国家民委接待处工作。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学会西藏分会成立留影
彼时是新中国成立早期,青年对国家的建设热情非常高,安景寿的同班同学很多都去支援祖国相对落后的地方,这让留在北京的他苦恼自己不够进步,便一直给组织写信要求去最艰苦的地方建设祖国。1955年国家组建西藏放映队时,安景寿终于如愿了——由于早先他就在北京电影学校(北影前身)学习过放映技术,便作为技术骨干随队进藏,成为新中国西藏第一代电影人。在西藏,安景寿结识了晋美的母亲欧珠旺姆,并组成家庭,一直到1995年退休后回京,于2018年安然离世。
晋美父母的合影
谈及第二个节点,晋美特意补充道,是来自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孙向辉恰是1995年第一批援藏干部,虽仅在西藏度过了三年时光,但她对那里念念不忘。晋美说,孙馆长一直特别关心他这个藏族同志,不仅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也理解那份故乡情结和他对西藏电影事业的感情,所以很支持他作出援藏的决定。
孙向辉馆长是1995年第一批援藏干部
“我在报名的时候就想到,孙馆长那一批援藏干部在1995年时的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而我父亲1955年进藏时条件肯定更艰苦,他们都已经给我做了榜样。”晋美说。
◎ 援藏我准备好了
西藏的气候环境并没有使生于斯长于斯的晋美觉得担心,“因为是随时准备着的,之前是梦想或者幻想,但是机会来了,梦想就成真了”。
无巧不成书。晋美父母在西藏工作的单位,正是他要去支援的单位——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共服务中心。“听说受援单位提供的宿舍就在我家以前一直住的那幢楼!”晋美笑着说。
昔日晋美一家的宿舍
晋美飞抵拉萨后,经过一周的集中学习,已被受援单位的张建书记及同事接回,并给他戴上了洁白的哈达。
迎接晋美的领导同事
办公楼还是以前的那栋,但让晋美惊讶的是,他进到自己办公室后,一眼就认出地毯就是原来父亲办公室所用的那块,“居然还在!应该至少有30年历史,并且保持得很好。”
上级的任职文件还暂未下达,单位领导寄望晋美能够助力西藏电影的创作工作。“我相信随着西藏社会的快速发展,西藏电影一定会快速进步,为丰富中国藏语电影的生态做出自己的贡献。”晋美说。
最后,出于好奇,我们请教了他的名字由来。原来,晋美二字在藏语中的意义:晋,是害怕的意思;美,是没有的意思。晋美,就是无畏。对于晋美来说,梦想已经起航,迎接他的将是无畏而充满期待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