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8月16日,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指导,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办,未来事务管理局(北京无限时间抽屉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科幻主题论坛在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园举办。论坛以“科影融合:虚拟制片技术发展前瞻”为主题,围绕“虚拟制作:重塑影视产业的新格局”、“电影数字虚拟制片的创新与突破”、“构建成熟的中国影视产业的虚拟制作解决方案”三大话题,邀请国内虚拟拍摄技术行业专家、电影导演、学术研究专家等,就全球虚拟制片技术现状及特点进行了探讨,展望未来影视工业的发展方向。
虚拟拍摄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正广泛运用于影视、广告、直播等领域,是影视制作未来发展趋势之一。科幻类影视是虚拟拍摄最好的实验场;同时,影视作为艺术创作,如何用好技术服务表达也是重要的课题,需要技术圈与创作圈进行高效地互动。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王建新在致辞中表示,当前的影视行业,科技创新已经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之一。目前,国产电影制作质量提升受益于两个维度的科技赋能,一是积极采用世界先进的技术成果,二是自主探索和创新研发符合中国特色要求的科技成果。
在主题演讲环节,沙核科技创始人、VR影视领域专家楼彦昕分享了如何将虚拟制作带入XR,他提到,叙事媒介正在不断自我演化,新兴技术的成熟会让媒介演进、拓展、融合,从而创造新世界的叙事语法。虚拟制作这一技术将会为影视行业打开全新的形态,创造全新的市场领域,是技术推动行业变革的有效实践。先壤影视制作(上海)有限公司虚拟拍摄业务总监、合伙人俞佶简述了虚拟拍摄相关技术的应用优势和对产业的意义,并通过最新的实践案例,分析虚拟拍摄相关技术如何阶段性地助力影视及文娱产业。她认为,视觉内容的生产即将发生重大变革,并以大众化、奇观化和实时化为主要特点。影视特效的门槛进一步降低,虚拟拍摄对于影视产业而言,正在逐步从一种拍摄制作工具成为推动影视工业生产流程革新的抓手,并最终将成为文娱产业尤其是科幻产业进入元宇宙时代的重要引擎。
第一场圆桌对谈以“虚拟制作:重塑影视产业的新格局“为主题,中央美术学院电影视效工作室专业导师穆之飞、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副院长刘梦雅、沙核科技创始人楼彦昕、艾沃次世代虚拟拍摄技术导演陈超、导演李霄峰与嘉宾们探讨了中国影视面对的新机遇。穆之飞强调,技术要服务于内容,服务于电影类型的多元化。创作者应当利用虚拟技术将哲学、文学、历史、精神和文化之美呈现出来,技术创新及人才培养也应当以继承与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
第二场圆桌对话以“电影数字虚拟制片的创新与突破“为主题,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视觉特效专业负责人陈叶子、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研究经理段楠、先壤虚拟拍摄业务总监/合伙人俞佶、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师、电影特技指导/导演乔乐、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黄石、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院长常炜,就虚拟技术在拍摄实践中的种种挑战进行了交流。陈叶子认为,虚拟拍摄其实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成熟技术,但在国内尚新,电影从业者正处于对新技术缓慢接受的过程。同时,虚拟拍摄对流程要求极高,这都对虚拟技术在国内影视产业的应用和普及提出了挑战。中国电影在达到工业化之前,要先流程化。
第三场圆桌对话以“构建成熟的中国影视产业的虚拟制作解决方案”为主题。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视觉特效专业负责人陈叶子、聚力维度CEO赵天奇、天图万境创始人/导演图拉古、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围绕中国影视产业的虚拟制作解决方案进行了分享。 左衡提出,电影成为虚拟技术的领地,它的成功需要技术的突破。一方面需要做出突破的创作者,另一方面需要配套的流程。
与会嘉宾的分享及研讨,展现了虚拟拍摄对影视产业助力的成果,并促进了影视行业后期制作从业者和IP开发从业者之间的沟通。为各领域与会者提供了全链条信息、盘活各环节资源、建立了行业共识,有助于提升对虚拟拍摄技术的理解认识,建立更有针对性的内容管理机制。
作为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唯一的科幻主题论坛,“科影融合:虚拟制片技术发展前瞻”与会嘉宾的分享及研讨,展现了虚拟拍摄对影视产业助力的成果,并促进了影视行业后期制作从业者和IP开发从业者之间的沟通。论坛为各领域与会者提供了全链条信息、盘活各环节资源、建立了行业共识,有助于提升对虚拟拍摄技术的理解认识,建立更有针对性的内容管理机制。
与会者表示,虚拟化制作和高新技术格式观影体验,依然是电影科技创新的主要着力点。科幻产业是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以科技赋能提升文化产业实力,以文化赋能科技创新活力,对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提升我国文化产业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预见,这一流程变革将会为影视行业带来深刻影响,整个影像制作的理念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科学技术带来的机会,要把握住机会,就要拥抱变化、拥抱未来。(支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