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产动漫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强势登陆国内院线,开启了中国动漫电影的新时代的同时,也让《西游记》这一经典IP再次焕发生机。电影基于《西游记》的原著,对人物和故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特别是对齐天大圣孙悟空和以唐玄奘为原型的小和尚江流儿的人物塑造成为电影故事成功的关键。纵观近年来的影视作品,《西游记》赫然已经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事实上,《西游记》的影像化改编由来已久,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初期,仅1926—1930年上海各电影公司出品的西游记电影就有二十多部,迄今为止, 西游题材的电影约有九十多部。除《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之外,近几年,《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悟空传》、《西游记女儿国》、《西游记之再世妖王》等作品都一度引发关注,从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新一代的创作者们从《西游记》这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养料,挖掘故事、人物素材,继承《西游》的经典力量,更能看到创作者们在此基础上对这个传统故事进行创新化的改编,重塑人物、重构故事,并注入现代的思想观念和人文思考,在技术的加持下,作品的视听魅力助力了其整体质量的跃升,《西游记》的影像化改编形成了新的创作高潮。
一、继承经典,再现原著中的真实与魔幻
从历史根源上说,《西游记》的故事来源于我国唐代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历史史实。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至隋唐时期,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唐都佛寺林立、僧侣众多,佛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唐太宗贞观元年,玄奘从唐都长安出发,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到达印度。贞观十九年,玄奘携带657部佛经返回了长安——这就是《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原型故事。而《西游记》也不是唯一记录并演绎这一历史事件的文学文本,起初,该历史被记录于史书或纪实传记中,如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的《大唐西域记》,以纪实为主,记述了西行途中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缺乏故事性;之后,玄奘西行的故事流入民间,随着民俗文化的兴起开始以话本、院本、戏剧等形式被演绎,故事人物不断充实,文本中的“神话性”也一再被强化,直至吴承恩创作出《西游记》,成为中国古典长篇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围绕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以线性结构讲述了其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小说出场人物众多,妖魔鬼怪、神仙凡人,无所不包,人物之多样、体量之巨大、内容之丰富,令世人惊叹。
毋庸置疑,在以往的改编作品中,央视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无疑是最深入人心的,基于原著,电视剧突出了不畏千难万险、除恶扬善、追求正道的主题,同时也塑造了慈悲仁爱的唐僧,聪明机敏、嫉恶如仇又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憨厚贪吃,时而懒惰好色的猪八戒,任劳任怨的沙僧等典型形象。但当我们回归小说,会发现电视剧中所塑造的人物与原著中有所出入。此外,遭遇的各路妖魔鬼怪在艺术加工后也不甚“恐怖”,部分元素都被删减弱化等。而随着观众的接受度一再提高,观众对《西游记》的影视化改编在视觉效果和内容上也有了新的要求,所以,在近几年的《西游》改编作品中,我们却看到创作者对原著中的“负面”展现得更为赤裸和真实。这一点在《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中尤为突出——在《西游降魔篇》中,沙僧被还原成怨气积压的水怪,影片的一开始,他潜伏于水底,让入水的渔民化为血污,以及和村民抢夺小女孩,最终将其吞食的段落触目惊心;而猪八戒则是油头粉面的“猪刚鬣”,血盆大口、暗夜杀人,其原形不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家猪,而是獠牙尖利的野猪;而孙悟空聪明顽劣的性格特征被放大,电影中将其塑造成一个诡计多端、残暴强大的“妖王”;在《西游伏妖篇》中,蜘蛛精变身、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等桥段,从人物形象到打斗设计,再到视觉特效,无一不展现出“大战妖魔鬼怪”的恐怖和惨烈,在给予观众视觉冲击的同时,也是继承原著内容,进行“再现”。
二、创新改编,演绎现代化的人物与情感
《西游记》作为从民俗文学中发展而来的文学作品,其中的“妖魔鬼怪”正是封建统治下受压迫的人民面对的“水深火热”的一种文化变形。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中国已经不复当时的面貌,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与《西游记》诞生的时代已然截然不同,《西游记》的影视化改编如果一味照搬原著的故事、人物和主题,显然容易不符合当代电影观众的需求。于是,为经典作品注入现代思想,成为《西游记》影像化改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从近几年的《西游记》改编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与原著故事中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还能看到诸如爱情、反抗权威等与原著不符,却充满时代精神的故事主题。
在动漫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创造性的将唐僧这个人物塑造成一个天真善良的孩童江流儿,这使得唐僧的善良更为纯粹,有一种“人之初,性本善”的合理性,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在《大圣归来》的故事里,“身如玄铁,火眼金睛,长生不老,还有七十二变,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是传说中、戏文里的大圣,是孩童江流儿对于善良和正义的信仰。而江流儿从山洞中解救出来的孙悟空却被封印了所有法力,所谓“神通广大”只剩下赤手空拳而已。作品借此探讨“力量”的本质,不是依托于法力的神通,而且由“善良”和“感情”中生发出来的勇气。《悟空传》改编自今何在的网络小说《悟空传》,可以说是经历了“文本—次文本—电影”的二次转化。《悟空传》中,“反抗”成为贯之始终的主题——孙悟空对抗天庭,对抗天尊、摧毁天机仪就是因为不服众生的命运被“操控”和“主宰”,反抗权威,追求平等自由,显然是当代的精神内涵。值得一提的是,《悟空传》中,唐僧转变成了女性角色阿紫,和悟空产生了相惜相知的爱情,也可算是近几年最颠覆也是最具争议的改编。其实,不仅是《悟空传》,从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女儿国段落,到早年间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再到《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爱情这一主题逐渐在“西游”影像改编作品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到电影《西游记女儿国》,完全可以看作是套用“西游”设定的爱情故事。与原著中体现的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性”的要求不同的《西游》的当代影像化改编恰恰是要为这个文本注入“人性”,爱情成为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选择。
结语:
从故事到人物,《西游记》为当代影视剧创作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养料,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研究和继承中,改编自《西游记》的优秀影像作品才得以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创作者们也以创新的思维,重构人物和故事,为经典文本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系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