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诉求和新媒介的发展,不断对多元评论的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影评是电影实践的末端环节,连接着电影创作、营销和理论研究等各个环节,加强电影评论生态建设,对电影的产业、美学和理论发展都至关重要。
新时代的电影评论工作,首先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为文化强国、电影强国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虽然有着较为重大的新使命和指导原则,新时代电影评论生态的构建,决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当下某些电影评论,确有较重的急功近利思想,都想着去指导实践、指导创作、指导营销、指导票房,大部分影评一上来就是直奔这些目标而去,而忽略了电影评论本体和历史发展启示等真正主体。建构良好中国电影评论生态,首先应构建好中国电影评论的历史发展、本体功能等基本主体。从电影史的角度重新审视电影评论是构建其基本主体的首要方面,这需要通过对纷繁的电影评论实践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各个历史时期电影评论的一般性规律,以及由其变化带来的创作变化。通过这种的电影评论史探究,可以反思中国电影评论建构的相应历史叙述,特别是分析研究上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两个电影评论和创作互动达到最佳的时期的电影评论生态情况,这样便能达到拓展中国电影评论视野、提高中国电影评论水准、对电影创作和产业发展产生启示的目的。
做好新时代电影评论生态的建设,还要真正把握影评的本体、功能和价值,为建立中国特色的电影话语体系和电影评价标准而努力。电影评论具有多重价值,如意识形态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等,认识了这些价值,才能全面认识其对实践的启示意义。在此基础上分析电影评论与电影创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评论如何激发创作等议题;探究评论与观众的关联、评论对观众的审美倾向和文化品位的引导作用;建构电影评论的评价体系,形成评论的判断标准。还应多从中国画论、音乐理论、诗论等比较成熟的艺术理论体系和资源中寻求理论根基,挖掘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精神,从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评论框架,实现电影理论的中国化。
新时代电影评论生态的建设,还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电影评论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关系,做到电影评论的前期介入,即在电影创作前期就介入影评。影评实践虽处于电影产业实践环节的末端,但需要在其前端介入。在电影的策划与创作阶段,评论就应开始介入,在其生产、营销等环节,评论也要相伴,以此来使得整个产业链具有相对明确的启示和引导,以期达到较高的完成度。
新时代电影评论生态的建设,也应注重对新媒体影评的研究,寻找新媒体电影评论的特点,总结新媒体电影评论随技术发展而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新媒体电影评论对电影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对电影创作产生的影响,进而探讨新媒体电影评论与传统电影评论的共生与互动关系,总结电影评论在新时期新语境下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为电影评论从业者提供开阔的新视野和与时俱进的创作思路。
有了正确导向及对电影评论的历史 、本体和新媒体评论的认知,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类影片的创新性研究以及对产业、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深度分析,进而与电影工业体系生成更为紧密的联系,实现评论体系的创新。
新时代电影评论的创新发展,有着多重的具体路径。首先,在影视评论主体、话语、本体特征、技术等方面深化研究,加速电影评论的话语更新,在发布方式、发布机制、“共情”式的话语表达等方面做出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改变,形成新的具有新颖创作模式和发布模式的电影评论话语表达。同时,紧扣影视评论主体身份的变迁和话语变化,建立影视批评的同时代性。这将提升专业影评的主导地位,并通过新的网络语境共同搭建电影评论的“共情”系统,完成新时代电影批评话语的同时代性建构,提升专业电影评论的影响力、说服力和传播力。
其次,增强和提升电影评论主体、客体与创作之间的有效互动,以此来达到新时代电影评论重回评论话语权的引导地位,实现其价值引导和对以往黄金时期电影评论的价值复兴。为此,应当集中精力对新时代电影评论的价值回归与复兴进行讨论,从主体意识和价值取向、控制功能、评论与创作的互动以及娱乐功能等进行全方位研究,探讨新时代电影评论价值回归与复兴的多重路径。
实现新时代的电影评论创新,还应加强新时代电影评论的专业性、独立性和标准化建设,特别是要推动构建新时代电影评论机制的标准化,开创电影评论专业数据库运营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建立健全数字时代影视批评标准和影视评价评估体系的具体内容。此外,实现电影评论体系的创新,也要突破之前单纯从社会网络环境、媒介环境讨论的狭窄视野,将其扩大为整个影视评论生态系统的营造,包括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保障制度、平台融合和传播渠道以及文艺评论环境和批评精神等多渠道的建设,为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作者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