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题材电影作为篮球文化的延伸,强调以影像为载体彰显篮球运动的美学和精神,进而揭示体育的多重内涵和丰富价值。篮球题材电影作为产量较高的体育电影类型,擅长通过电影特有的表达方式,构建具有一定价值导向的特殊情境,在充分调动观众感官的同时,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得市场与口碑的“双丰收”。
技术之美与战术之美的彼此成就
篮球题材电影所呈现的运动美学是清晰直观且丰富多彩的,这主要得益于篮球运动本身所具有的技术美和战术美,电影媒介将篮球的运动之美进行艺术化处理,使这种美更能为观众带来愉悦、震撼的积极体验。技术之美是贯穿篮球题材电影的关键主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影作品是否具备突出“看点”。
在篮球题材电影中,我们能在灵活机敏的运球和变幻莫测的传球中感受流畅之美,也能在所向披靡的投篮盖帽和随机应变的进攻防守中感受力量之美。篮球运动的美依赖于具体动作的娴熟、敏捷和精准,而支撑优美动作的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体态姿态和技术水平,所以观众会对无与伦比的精妙技术发出由衷赞赏,更会被“球人合一”的极致表现所折服。
如果说现实生活中篮球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已经足以收获观众的惊叹与赞美,那么电影艺术无疑将这种运动之美发挥到极致。篮球题材电影中起跳的高度、肌肉的弧度、视角的广度,都是被一一设计和打磨过的内容,在保留运动张力的同时,增添了更为鲜明的艺术审美,给予观众极致化的运动审美体验。同时,篮球作为一项集体运动,团队作战所表现出的战术之美在电影艺术中同样不可或缺。如何防守、怎样进攻,依靠什么样的优势干扰对方,采取何种措施消除攻手威胁,每一步都体现着教练的智慧和缜密,也考验着团队成员的协作与默契。所以,战术是篮球运动的选择与设计,也为电影艺术提供了更多创作思路和表达空间。
身体审美与暴力美学的艺术表达
美学自诞生起就被视为与身体有关的语言,从远古时期的人类壁画,到宗教文化中的仪式动作,再到艺术领域的音乐舞蹈,始终都围绕人的身体展开,为身体审美赋予了丰富的价值内涵。正因如此,篮球题材电影同其他类型的体育电影一样,情节推进与审美表达围绕人类身体的运动、成长和超越展开。篮球题材电影中从不缺乏对动作变化、力量收放、姿态调整、肌肉张弛等的镜头特写,因为这是一种电影叙事的处理手段,更是一个刻画审美对象的必要过程。篮球题材电影依托篮球运动展现出的灵活、协调、力量、激情等,实际是通过观照人类身体进一步彰显人性的真与美、爱和善。进一步来看,个体基于体育竞争而处于同一活动和空间,且将必须战胜对方的情绪和决心推到最高时,身体审美所展现出的激情与力量,必然充满防守与对抗,进而呈现出令观众血脉偾张的暴力美学。暴力作为人类内心深处一种本能的欲望,通常需要以理性思维努力压制,以保证个体行为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和规范。但暴力本身对人的吸引并不会因此消失,人们心中长久克制的情感无法通过暴力手段宣泄,却可以通过暴力美学得到释放。篮球题材电影中极具对抗性的暴力,给予观众强烈的感官刺激,也为电影作品赋予了不同寻常的艺术审美。当然,篮球题材电影与摔跤、拳击类主题电影明显不同,后者本身就是一种对肉体的痛苦磨砺,这种暴力美学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带有残酷意味、悲壮的审美体验;而篮球题材电影不同,身体的碰撞、力量的对抗虽奠定了暴力美学基调,但对抗之余技巧方面的较量更为突出,观众获得的是一种富有技术性、战术性与人文性的审美体验。
个人英雄与至高荣誉的内在统一
篮球题材电影对个人英雄的塑造是不被世俗定义的,即篮球题材电影更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主张个体超越自我,做自己的英雄。在经典电影《光荣之路》中,患有肥厚性心脏病的凯奇说过:“篮球是我这辈子的热爱,我离不开它。”他的母亲为此恳求教练能让凯奇上场,哪怕再短暂的时间,也是属于凯奇的时刻,属于凯奇释放热爱的时刻。真正的英雄是敢于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的人,而真正的热爱,是在别人眼中无所谓、没必要,你却愿意为此付出心血且甘之如饴。同时,篮球题材电影擅长将个人英雄置于至高荣誉的情境之下,在升华电影主题的过程中制造更广泛的情感共鸣。影片《绝杀慕尼黑》成功塑造了不惧挑战、竭力创新的主教练,也刻画出了一群个性鲜明、目标一致的赛场英雄。在这部高度还原和致敬历史的影片中,苏联男篮在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的男篮决赛中一举击败美国男篮,终结了美国男篮奥运赛场36连胜的神话,向世界证明了美国篮球并非不可战胜。影片所彰显出的精神魅力,在于苏联男篮排除万难、砥砺前行,最终走向胜利,更在于他们的胜利是为国而战的至高荣誉。
追求胜利与接受失败的精神共生
篮球题材电影对竞技精神的诠释,往往通过电影主角对胜利的不懈追求来实现。多数影片习惯描述主角由“菜鸟”成长为“巨星”的逆袭之路,也擅长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设定推动叙事发展。可以说,在许多篮球题材电影中,主角在初始阶段水平有多差,后期球技就有多高超,前期越狼狈,后面越得意,这种对比丰富了主角的成长历程,这种反差强调了努力的意义,观众在无数个充满汗水、眼泪、伤痛以及困惑的镜头下,由衷感慨“没有人可以随便成功”,也在主角逆袭成功、一战封神之时慨叹“付出终会收获成功”。篮球题材电影传递给观众的竞技精神,大多是建立在苦难与拼搏之上的,通常也会在竭力刻画永不言弃、奋力拼搏的精神之余,以不经意的形式为付出和成功之间画上等号。这种符合观众观影思维和期待情绪的处理方式,对篮球题材电影表达竞技精神而言无疑是积极有效的。
当然,勇于突破、追求胜利是篮球题材电影不变的主题,但竞技精神显然不是只由胜利与成功来定义。对于一场比赛而言,没有百分之百的胜利;对于一项工作或事业来说,也不存在必然意义的成功。所以,篮球题材电影中也有从失败角度出发诠释竞技精神的作品。在影片《卡特教练》中,卡特以魔鬼般的训练使一群迷茫少年蜕变成战无不胜的赛场黑马,以停练禁赛的方式敦促学生学习文化课程,以直面恐惧的引导帮助队员找寻自我身份。在影片的最后,卡特执教的高中篮球队并没有如观众预期那般逆转取胜,而是以一分之差惜败收场。毫无疑问,在竞技场里卡特和他带领的篮球队失败了,但卡特用篮球在一群贫民窟男孩心中点亮一束光火,这束火光在少年们的成长岁月中,无论荣辱,永不熄灭。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