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要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闽剧作为地方戏曲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沃土,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闽剧电影以闽剧为题材的电影,是电影技术与传统艺术生动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挖掘闽剧电影的文化内涵,探索闽剧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闽剧电影思想政治功能的实现路径,对于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推进思想政治育人具有重大意义。
一、闽剧电影的文化精髓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一维。1905年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便融合京剧元素。由梅兰芳大师主演的《生死恨》成为首部彩色电影。纵观闽剧电影史,1955年上映的《炼印》在戏曲界产生重要影响。闽剧电影始终保持闽剧的特点和原剧目风格,是闽剧舞台传统的保存与传承,其精髓是求真、向善和具有理性批判精神。深入挖掘闽剧电影的文化精髓,是发扬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的必经之路。首先,求真是闽剧电影的生命所在。电影艺术源自生活,闽剧电影基于闽剧剧目改编,以真为本。闽剧电影的荧幕形象选取了福建先贤人物故事,例如林则徐、郑成功、林觉民等,这些剧本都基于真实历史故事改编,再由电影编剧进行再创作。从选取的民间题材来看,剧本来源常出自人民最真实的社会活动、风土人情和情感表达。因此,求真是闽剧电影焕发生命的关键,是激发区域人民情感共鸣的基础。其次,向善是闽剧电影的灵魂所在。电影艺术向来突出道德主旋律。闽剧电影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忠孝、自强、诚信、友善等思想精神,弘扬善恶有报的中心思想,使银幕人物和银幕情感更加丰盈。闽剧电影中弘扬真善美的故事情节使观众更加具有共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区域人民普遍认同的道德基础。最后,理性批判是闽剧电影的魅力所在。闽剧电影之美源自反思批判之美和民族精神之美。闽剧电影《炼印》展示出的主人公正直和干练的品质,对利用权势贪污腐败的反面人物进行批判,其实质是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批判,回应群众对民族价值回归的关切,一定程度上回到了民族精神的本源。
二、闽剧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闽剧电影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反映在德育价值和美育价值。以闽剧电影作为重要载体,对传承和发展至今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在行为导向、凝聚力量、激发动力、社会教化、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首先,闽剧电影具有润物无声的德育价值。作为来源于人类劳动和现实生活的闽剧具有较强的渗透力,闽剧电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能够引导观众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进而影响人民的价值判断和人生目标。将闽剧《林则徐复出》搬上大银幕,不仅把晚清史挖掘出来,更通过编剧巧思,将林则徐的艺术形象展示世人,让群众了解历史,弘扬了清正廉明、公正无私、事必躬亲、爱国爱民的价值导向。戏曲电影用戏剧情感与观众之间架起桥梁,以戏曲精神作为内涵,观众能够在电影中学习如何对待国家、人民和职业,如何厚植家国情怀,这些具有人生价值导向的思想是由受众自发感悟形成的,因此影响可以直达人心,能够提升道德判断力。其次,闽剧电影具有艺术涵养的美育价值。第一,闽剧电影融合闽剧舞台表现,属多声腔演唱,或高昂激情,或细腻柔暖,或朴实粗犷的唱腔以及动作寄理于情,提升观众艺术鉴赏力。第二,闽剧电影在妆发、服装、道具、布景、灯光等方面提供一场视觉盛宴,给观众视觉美的享受。第三,闽剧电影中表现出曲折离奇、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让观众产生共鸣,其实就是电影艺术与观众发生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归根结底是观众理解美和感受美,是闽剧电影呈现出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三、闽剧电影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非常重视,戏曲电影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戏曲片《白蛇传·情》刷新戏曲电影票房纪录,武戏作品《大闹天宫》大获好评。但是闽剧电影作为戏曲电影还属于“弱势群体”。主要表现在:优秀的创作人还是相对缺乏,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剧目还相对缺乏;专业表演人才还是相对不足,技艺传承还需要更加重视;最后闽剧电影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相对不够,市场状况略相对萎靡。如何守正创新,多措并举,让闽剧借助电影的力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应对多元文化冲击和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需要。
首先,守好闽剧电影文化传播的主阵地,积极开展闽剧电影宣传教育活动。要积极引导各阶段学生激发对戏曲文化资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要以村居和家校为阵地,开展“闽剧电影进社区和校园”,积极组织校园戏曲文化节、校园非遗文化传承月等活动;各级图书馆要定期择优为读者免费放映闽剧电影;要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为契机,开展看闽剧、学闽剧和传闽剧等专题传承非遗活动,以提升学生对闽剧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意识,培育更多懂剧、学剧和传剧的潜在传承人,最大化发挥闽剧电影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作用。
其次,加强政府顶层设计和统筹能力,强化对闽剧电影价值的重塑。要共同推进教育、文化旅游、财政、商务、发展改革、信息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创新实施“闽剧电影工程”,在政策法规制定、资金投入、人才培育、院线扶持等方面构建发展体系,使闽剧电影能有高科技拍摄技巧、高制作的服装和造型设计、高大上的现代流行元素,实现闽剧电影精品化、商业化和大众化。
再次,依托渠道和手段创新,搭建闽剧电影有效传播平台。要以互联网、自媒体为载体,以微博、公众号、抖音、B站为现代传播形式,提高闽剧电影的出镜率和影响力。要积极开展“闽剧电影云展映”,将其从传统舞台、影院的传统方式中适当解脱出来,运用互联网强大的交互功能,让群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各类闽剧电影,培养一批潜在影迷,为院线观众增长打好基础。要创新编剧创作,让所创造的剧目成为各年龄段群众爱看、乐看和常看的文化活动,并且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以增强对闽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信感。
最后,深化戏曲电影人才培养,满足闽剧电影“人才”的高要求。
建议相关艺术院系开设闽剧电影相关方向专业,努力培养“闽剧+电影”复合型应用人才。要有跨领域的联合创作合作,整合电影各项资源配置,广出精品,更好用电影的视听艺术升华戏曲舞台呈现效果。
(作者系厦门医学院护理学系辅导员)本文为2022年厦门医学院校内社会科学类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福建农业文化遗产活化研究(S2022-0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