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市场化改革逐渐深入的大背景之下,各个高校的专业设置也逐渐社会化,以影视艺术为主的一系列相关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在进行影视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注重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这一过程是其他艺术学科的综合,也是多种科技力量的组合,对于改善现有艺术结构、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全面推进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作用都很显著。但由于我国影视艺术课程的起步较晚、经验还不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深入挖掘高校影视艺术教学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高校影视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是教师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不利于学科建设和持续发展。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专业的影视艺术专业院校只有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几所,难以形成规模和气候。改革开放以来,各大高校开始设立影视艺术等相关专业,但相应的毕业生大都流向了影视艺术的实践岗位,一般不会选择进入高校任职,存在一定的人才流失问题。而同时,影视艺术相关专业的教师却大都是“半路出家”,并非科班出身,而是由汉语言文学、新闻与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的老师所担任,这几类专业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嫁接”关系,影视艺术等专业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充分的保证。
第二是教学模式固化、教学内容陈旧,难以得到创新。经过几年的专业教学积累,目前很多高校在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已经构建了一定的教学体系,且各个高校之间的体系内容基本一致,这就导致了各位影视艺术专业的学生整体差异不会太大,难以形成对比和良性竞争。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教师甚至还在使用十年以前的教材进行讲授,这对于更新换代速度极快的影视艺术专业发展可能会起到阻碍作用。长此以往,也有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恶化就业形势。
第三是学生整体素养不强,毕业难度较低。由于影视艺术等相关专业都属于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对于文化课知识的要求较低,很多学生都是由于难以通过高考不得已选择的这类专业,并非真正的专业性人才。同时,毕业考核的时候只要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就可以通过,过于“宽进宽出”的培养模式也难以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专业知识,容易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高校影视艺术教学的优化策略
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进一步全面提升我国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第一,全方位培养高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充分挖掘知识和专业能力之间的转换方式,是创新影视艺术教育模式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只有强化了师资力量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可以积极引进专业人才进行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对现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帮助教师通过不断地、全面地学习来构建和优化自身的知识体系,切实地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培养。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影视艺术学科的内容涵盖范围广、内涵意蕴深,其中的知识体系也是非常丰富。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群体不但要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掌握一定的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不断拓宽知识面来丰富知识储备,更好地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切实提升高校影视艺术的教育质量、完善教育水平。
第二,不断创新教育手法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法指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来指导学生,进而完成特定教学目的的方式和手段,科学的教学手法有助于优化影视艺术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当代影视艺术过程中可以采取一系列具有创新价值的教学手法,如分组实践法、现场观摩法、角色模拟法等等。这样的教学手法有助于综合考量学生学习的成果,借助相应的影视创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个分类的工作内容。同时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教学媒介创新教学内容,如校园电台、多媒体、模拟演播室等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帮助学生亲自投身于实践活动中,有利于以后的就业。
第三,合理设置毕业难度,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很多高校内影视艺术专业的学生可能在入学时不具备高度的文化素养,但新时期的影视艺术需要更多更全面的专业性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兼顾好理论素养和文化知识两个方面,对于教学环节和学风学纪严肃要求,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合理设置毕业的难度,避免学生出现“重艺术轻文化”的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不断优化自己的综合素质,为高校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培育更多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带来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影视艺术行业发展非常迅速,高校影视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亟需我们共同发现并探讨相应的优化策略。各大高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培养正确的教育产业意识,规避影视艺术教育的功利化、商业化等消极影响,全方位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全方位、科学化、系统化地培养学生,充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入推进高校影视艺术教育未来的科学发展。
(熊巍系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实验师,张亚伟系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