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人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仅把人民作为作品的主角,而且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热忱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如以小切口折射大世界,关注普通人在宏大历史事件中命运与情感的“我和我的”系列;从普通战士切入展开叙事,激发广大观众爱国热情的《长津湖》系列、《金刚川》、《狙击手》等;讴歌平凡英雄、展现伟大抗疫精神的《中国医生》、《穿过寒冬拥抱你》、《你是我的春天》等;观照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关切与呼声的《人生大事》、《少年的你》、《我不是药神》、《找到你》、《失孤》、《亲爱的》等;紧扣时代主题和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反映新时代农村巨变的《十八洞村》、《秀美人生》等;以及聚焦奋斗与坚守,描写各行各业普通人实现中国梦的《奇迹·笨小孩》、《攀登者》、《中国机长》、《夺冠》、《守岛人》、《峰爆》、《烈火英雄》、《中国合伙人》等。
这些作品坚持与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洞悉生活本质、领悟人民心声,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这些作品没有虚构人民、调侃人民、丑化人民,而是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艺术表达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 讴歌平凡英雄,凝聚奋进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近年来,大银幕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形象。《长津湖》系列中的伍千里与弟弟伍万里一同参军赴朝作战,凭借钢铁般的意志与英雄无畏的精神,在牺牲前完成了炸断水门桥的光荣任务。《金刚川》中的张飞、关磊等战士,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顽强拼搏,展现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坚忍不拔和牺牲精神。《狙击手》中刘文武、大永等“冷枪五班”战士,为营救战友与敌人展开狙击战,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与人性的光辉。这些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经典人物形象,蕴藏和积淀着中华民族饱受苦难而百折不挠、英勇奋斗而追求幸福的梦想,既彰显着激情澎湃的革命精神,又饱含着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又如《中国医生》中以张竞予、文婷、陶峻等为代表的医护人员群像,凸显了抗疫人员身上的英雄主义精神与集体奉献精神。《穿过寒冬拥抱你》中快递员阿勇、骑手武哥等普通市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闪烁着人间的真、善、美。
这些新时代“平凡英雄”的角色塑造,既有英模豪杰的顶天立地,又有普通百姓的铺天盖地,实现了现实影材的多样化发展,拓展了现实题材影片的新格局、新境界。
再如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再现了“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见义勇为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守岛人》将“人民开模”王继才驻守孤岛32年的事迹搬上银幕,《守边人》讲述了“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自愿守护北疆边界半个世纪的动人故事,《秀美人生》诠释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崇高精神,《我的父亲焦裕禄》回顾了“最美奋斗者”焦裕禄竭尽一生为国为党为民服务的光辉事迹。
这些作品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回望过往,热情讴歌时代英雄模范,艺术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通过巧妙布局、艺术表达和精湛制作,塑造出令人信服、感人至深的银幕艺术形象,为英模题材电影创作积累了新的宝贵经验。
◎ 以小人物呈现大时代,以小故事展现大图景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赴后继造就一个个伟大的历史瞬间,一批又一批电影人潜心创作打造一部部优秀的电影精品。
2019年-2021年,《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三部电影先后上映,累计票房达74.5亿元。三部作品分别以时间为序、以空间为轴、以世代为章,展现时代变迁、反映家乡巨变、传承父辈精神,再现中国人努力拼搏的时代记忆,展现了艰苦奋斗、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群像。
值得一提的是,“我和我的”系列坚持以人民为创作出发点,立足于表现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展现普通人与时代紧密相连、同呼吸共命运的感人瞬间,引发了全民观影热潮。
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的电影作品中,包括了讲述浙东山村筹备国际山地马拉松分站赛故事的《春天的马拉松》、描摹了深圳老城照相馆祖孙三代人生变迁的《照相师》、反映了交通建设和路桥工人的生活《大路朝天》等等,从不同角度为人民书写、抒情,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以及中国人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幸福感、获得感。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电影人推出了展示两代登山运动员顽强拼搏、为国争光、抗争命运和情感心路历程的《攀登者》,以普通平凡劳动者的视角展示新中国70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我和我的祖国》,将英雄机长和英雄机组群体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的英雄奇迹,演绎为惊心动魄的影像奇观《中国机长》等影片。这些影片把镜头聚焦人民,通过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故事描写和人物塑造,书写和记录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再如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当代乡村风貌的《十八洞村》;勾勒出大时代下小人物热血追梦的烦恼与勇气的《一点就到家》;表现在灾难面前基建工作者挺身而出,守护人民的《峰爆》;真实描画打工者生活状态,凸显中国人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的《奇迹·笨小孩》;以及即将上映或仍在拍摄制作的《长空之王》、《平凡英雄》、《无名》、《中国乒乓》、《万里归途》、《阳光新世界》、《北京进行时》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选择了“微观叙事”,用亲民的方式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小切口、小人物也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共情。创作者关注和刻画普通人在宏大历史事件中的命运和情感,描摹他们为祖国发展和民族振兴过程中的付出与奉献。
◎ 洞悉生活本质,领悟人民心声
现实题材影片及其包涵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中国电影的优良传统。2018年暑期档,以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该片用喜剧的手法包裹着对现实的思考,直击“天价抗癌药”这一民生痛点。影片上映后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人时刻注重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创作出一大批观照现实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如《扫黑·决战》再现黑恶势力对普通百姓的摧残,真实的细节激起观众对黑恶势力的痛恨;《少年的你》直面青春的痛苦与无奈,把校园霸凌话题代入公众视野;《我的姐姐》围绕主人公的艰难抉择展开,透视女性困境、重男轻女等社会议题;《人生大事》视角独特,故事温情,带领观众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找到你》、《失孤》、《亲爱的》等影片揭示出“寻子路”的艰难与不易,引发社会对拐卖儿童案件的强烈关注。
上述作品创作者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切中广大群众关心关注的医疗、教育、基层民生等社会问题的要害,反映了人民的心愿和呼声。2021年7月,《失孤》中刘德华饰演的寻子父亲原型郭刚堂,在公安机关的努力下寻找到儿子郭新振。老父亲专门录制了视频,感谢影片主创让《失孤》家喻户晓,感动于电影人能够和全国人民一同致力于打击拐卖妇女儿童。
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近年来,多部现实题材影片采用温暖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关注平民叙事、直面现实困境的同时,以温暖为主基调,表现人对真善美、光明和未来的追求。如电影《你好,李焕英》、《哥,你好》通过奇幻喜剧的类型表达,呈现出温情的“中国亲情故事”;《送你一朵小红花》、《滚蛋吧!肿瘤君》聚焦于一群癌症患者的抗癌历程,传递出逆境中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老师·好》、《爱情神话》、《隐入尘烟》、《人潮汹涌》、《温暖的抱抱》、《受益人》等影片,也都通过创新艺术表达,激发观众孝老爱亲、自强不息,崇尚道德、热爱生活,从凡人小事、社会巨变中探寻时代的思想印记和人性的真善美。
这些影片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没有停留在单纯记述现或者原始展示丑恶,积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尤其是积极现实主义和温暖现实主义的新内涵的注入,注重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实现了现实题材、现实主义的多样化发展,拓展了现实题材影片的新格局、新境界。这些作品坚守艺术理想、审美理想,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了既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也经得起市场检验;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