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阿克达》是由北京万合天宜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独立创作的一部少数民族抗战题材电影。“阿克达”即傈僳族语“勇敢”的意思。该片讲述云南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傈僳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用血肉之躯谱写出一曲英雄赞歌。
为了更好地实现创作初衷,更真实地反映云南少数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抗战史以及真实展现云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时代特征、地域特色,2022年8月15日,《阿克达》制片方与编剧一行五人由上海赴云南保山市采风。
整个采风过程中,我们辗转腾冲市、龙陵市以及隆阳区多地,先后参观了“滇西抗战纪念馆”、“腾冲国殇墓园”、“史迪威公路博物馆”、“董家沟日军慰安所遗址”、“龙陵抗日战之纪念馆”、“松山战役旧址”。在这些场馆,通过详尽的史料文字、照片以及抗战实物遗存,八十年前的历史画卷被一页一页打开了。中国人民,尤其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云南军民和各少数民族,在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为了我们的“中国地”浴血奋战的悲歌历史。每个看似弱小的个体生命,怀抱着救国救民族的信念在历史的洪流中汇聚在一起,迸发出伟大的力量。
在“龙陵抗日战争纪念馆”,我们采风组有了重大的收获。根据龙陵县宣传部和文旅局的同志提供给我们的线索,我们进一步挖掘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滇西展开抗日宣传和组织工作的渊源与脉络。1937年12月,由60名云南进步女青年组成的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开赴前线。最大的不过25岁,最小的只有15岁。战地服务团的女青年们途经汉口时受到了邓颖超大姐、郭沫若同志、洗星海先生的亲切接见,并聆听了他们的讲课。邓颖超大姐给她们主讲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妇女运动,冼星海先生亲自教她们唱爱国歌曲,向她们讲解了爱国歌曲是激发千千万万人民爱国情操的重要力量,希望她们把歌声带到人民中去,用歌声鼓舞民众抗日……这一切,让这些进步女青年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有六人选择去了延安。在中国共产党精神洗礼下,1942年初,经历了台儿庄等多次重大战役的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中有36人回滇。她们中的一些人带回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火种。这个时间节点与我们电影《阿克达》的时间轴完全吻合。由此,印证了在民族危亡时刻,哪里有需要,哪里最困难,哪里就会出现中国共产党人的身影这句话。也由此,我们对电影《阿克达》剧中人物的设定尤其是女共产党员的人物形象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创作思路。
在与当地知名作家、抗战史学者们座谈中,采风组收集到了更加详尽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傈僳族在当地的抗日活动的事迹。傈僳族人自古就有卫国戍边的光辉历史,这戍边情怀几百年来一直刻在民族的文化基因里。采风组在芒宽乡政府驻地与杨玉花等三位傈僳族老乡座谈,进一步了解了傈僳族的文化传承、民族团结战斗的历史、在抗战中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起抗击日寇的事迹。其中一位老人亲口讲述了他的妻爹当时被日军抓去撑船,为了阻止日军渡江,行至怒江中央跳江弃船,身受重伤……这些来自傈僳族人的口述历史让我们对如何拍好这部少数民族抗日题材的电影有了更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这些第一手资料也让我们更有信心去创作出一部优秀的主旋律电影。
座谈结束后,在保山市隆阳区宣传部两位领导的陪同下,我们先后参观了潞江坝和芒宽乡的抗战遗址,重点了解傈僳族的历史与抗战事迹。参观了政府为傈僳族建设的新村庄,又去了搬迁前傈僳族在山上的遗址。见证了傈僳族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奇迹,见证了党和国家在脱贫事业上的伟大历史功绩。
历史和现实互相印证:在抗战时期傈僳族人牺牲小家保卫国家;在和平年代,国家努力扶持帮助小家走向幸福生活。这也是这部历史题材电影的时代精神映射。
七天的采风,可以说收获满满,惊喜连连。我们更加清晰并且有历史依据地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滇西抗战中,在地下战线的活动轨迹与丰功伟绩,为我们这部少数民族抗日题材找到了艺术的魂魄。我们也见证了傈僳族人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日新月异的生活,为这部历史题材的电影找到了现实意义。
最后,编剧代表整个采风组诚挚地对中宣部电影剧本中心以及云南省委宣传部电影处、保山市委宣传部等各级领导对本次电影编剧采风活动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金鸿达系影片编剧、严伟系影片策划)
(中宣部电影剧本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