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名单上,有一部影片,它既不是最闪亮的,也不是最特立独行的,然而它却令人无法忽视,这就是电影《守望》。
《守望》,片如其名,讲述的是安徽阜阳市颍上县南照镇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对于留守儿童这个话题,这是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长期社会性现象。由于城市发展需要,一方面,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来到大城市谋生;另一方面,他们的子女被留在农村,长此以往,这些被忽视的孩子们被称作“留守儿童”。
由于长期被迫与父母分开,他们从小没有感受过家庭的关怀,也就没有机会接受家庭教育。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教育,是由学校和家庭共同构成的。在学校,孩子们可以学到知识与技能;在家庭,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们可以学到美德、廉耻、善恶等道德层面的常识,这些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对于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由于缺少父母的爱护与监管,他们的人格中势必缺少一些必备的家庭教育素养,这就会导致他们自我的概念尤其突出,通过宣扬自我的方式去获得别人的关注,而这种方式又缺少家庭的约束,从而导致一系列社会现象与问题。比如,曾经的杀马特青年,他们的主体人群就是来自与广大的农村地区。如果以更悲观的态度去看待这个问题,那么有些地区违法、犯罪低龄化的趋势,家庭的缺失负有很大的责任。
留守儿童现象是发展带来的问题,也只能通过发展去解决。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国家一直都在努力改善贫富差距,客观上减少了留守儿童群体的数量。但是,这个群体曾经出现的问题以及现在仍然面临的难题,对于有社会责任心的艺术创作者来说,是不能忽视的社会现实。《守望》,便是在这种创作信条中出现的,它是这届北影节上唯一的农村题材影片,也是唯一的儿童题材影片,这就是它的现实意义。
回到创作中的现实。每每提到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人们一般会联想到交通闭塞的山区、崎岖的山路、恶化的环境,等等。其实,不光是偏远的地方,在广大的内陆地区,留守儿童也是现实存在的一个庞大群体。
安徽,这个省份近年来随着网络热梗的出现被人熟知,比如芜湖起飞、蚌埠住了。实际上,安徽在工业产业生产和布局上颇有建树,比如在汽车制造行业,奇瑞在芜湖,蔚来在合肥,蓬勃的产业发展吸引了省内很多人到这些重点城市打工。相对应的,这些人的老家变成了空巢,他们的孩子便成为了留守儿童。颍上县南照镇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空心化农村地区。这里毗邻四水之一的淮河,河面上的大桥是重要的国道交通枢纽,川流不息的大货车日夜在这条道路上飞驰。桥下,就是被忽视掉的现实农村。
颍上县作家韩文仲在教书期间接触到当地大量留守儿童,通过对他们的观察与交流,他写出了纪实文学作品《守望》,也是这部电影剧作的文学源泉。
有句话,叫做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对于《守望》书中描写的那些留守儿童们,他们各自都有着难以诉说的心里症结,如何总结出他们身上的共性,是电影创作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这部电影从剧作伊始,便把重心着眼于两个群体:留守的儿童和同样被“留守”的老人。
这便是这部影片的主线,中学少女晨晨住在空荡荡的小院里,除了她,家里只有奶奶。很小的时候,晨晨的父母就外出打工,留下她和奶奶相依为命。每逢春节,晨晨都渴望着父母能够回到家里,想象着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温馨场面。一直到了中学,这个愿望也没有实现。
这一年的冬天,爸爸突然回来了,又突然地走了,经历了短暂的惊喜和失望之后,晨晨追逐着爸爸远去的汽车,这是她唯一能做的。就这样,跑步成为了晨晨最擅长的事情。回到家中,晨晨的奶奶总是会准备好可口的饭菜,除了知识,她付出了一个老人能够给予的一切。
处于叛逆期的晨晨,不愿面对父母缺失的家庭、不想正视自己留守儿童的身份、更不敢做出改变。于是,她选择用任性对抗着奶奶的关爱,用发脾气伤害着身边最疼爱自己的那个人。在家中,她一次又一次与奶奶吵架;在学校,她故意逃避学习来引发关注。与此同时,她跑得越来越快,面对即将到来的学校比赛,她信心十足。这些看似言行不一的行动,其实都有着相同的心理动机:吸引父母的目光,让他们关心自己,甚至为了自己回到家里。
在晨晨的眼中,这个世界的逻辑是简单的。所以,她一遍遍地重复着自认为正确的行动。这些放肆的举动换来只有父母的生活费;在奶奶的眼里,这个世界是无奈的,她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填补晨晨父母的空缺,而这个空缺,伴随着祖孙二人的文化与年龄代沟,只能徒增误解。
于是,祖孙二人频繁爆发口水之争,晨晨的行为更加叛逆,她逃课、喝酒、贪玩,最终和奶奶积累的矛盾爆发,在深冬的夜里离家出走。奶奶在黑夜里四处寻找,终于在桥下找到了晨晨。年迈的奶奶在坝子上背负着晨晨,不慎摔伤了膝盖。这一刻,晨晨才真正明白了奶奶对自己的爱。
此后,晨晨身心焕然一新,在学校,她努力学习;回到家中,她细心照顾奶奶;比赛的时候,即使遭遇了意外,她也能够咬牙坚持。晨晨明白了,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她依然是幸运的,因为奶奶付出了更多的爱,这份爱意支撑起祖孙二人的家庭世界。
可以说,影片围绕祖孙二人塑造了一对典型的留守家庭成员形象,通过一系列事件,剖析出了留守家庭的困境,也点明了影片思想主题的主旨:爱。用爱去包容、理解、和解。
当然,这是对这部影片思想精华的赞许。因为,创作者们看到了这个时代中那些需要被关怀的个人存在,初衷是好的,而成片颇有些差强人意。
从剧作上来说,影片确实提炼了文学原著中的留守儿童群体,将叙事主题固定在叛逆的少女和无力的老人身上。但这两个人既不少女也不老人。虽然是十几岁的农村少女,也是女人。作为女人,除了典型的事件和情节,她一定有身为女性而独有的心理活动空间,继而与人物性格相结合,成为独一无二的少女形象。
然而,影片中的晨晨形象表现更接近于间歇性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简称神经病,使得剧情没有围绕人物,而是以吵架为中心,角色成为了功能性的存在。相对的,奶奶这个角色也是如此。作为奶奶的扮演者,丁嘉丽的演技与资历都是当然不让的,并且她的演技也成为这部影片的“定海神针”。不过,演技和角色不能混为一谈,最适合丁嘉丽的角色,莫过于《过年》与《离婚》中那些“有点儿过”的媳妇形象。在《守望》这部影片里,丁嘉丽延续了固有的角色身份,使得很多时候可以化解的矛盾被动性升级,造成剧情不断重复着吵架这个过程,而鲜有能力从这个恶性循环里解脱出来。
从视觉效果上来说,每每提到安徽,人们通常会联想到所谓徽派建筑。然而,实际情况是,安徽的省界划分比较复杂,像南照镇这样的农村地区,虽然在行政区域上属于安徽省,但是从历史、文化、风俗乃至建筑来说,更接近于河南,所以这部影片从取景伊始,美术成为影片艺术创作的重点。如何在有限的地理空间找到地域特色,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都是现实创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最终的影片中,观众会看到流淌的淮河、高耸的坝子、当作外衣穿的居家棉服,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象体现着淮河人家的乡土气息。
从作者风格上看,这部影片是想打造成一部文艺气质的影片。或者直白一点讲,跑步的设计,无疑会让人联想到特吕佛那部闻名遐迩的《四百下》。但是,严苛的现实环境并没有赋予导演更多的发挥空间。该片在拍摄期间,恰巧赶上当地近年来最冷的寒冬,剧组要顶着严寒在深夜的岸边持续工作。除此之外,疫情也成为影响现在电影创作的重要因素。因为疫情,剧组开机时间数次拖延。因为疫情,电影拍摄不得不压缩时间。这些因素,都是银幕外实实在在影响创作的因素。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有限的时间条件之下,《守望》能够如期完成,并且难得地启用了没有名气的少年演员出演,请到了丁嘉丽、马晓晴这样的实力派演员保驾护航,还把目光放在了敏感的社会现实,这已经是件很难得的事情了。
当这个行业更多的人脉和资源倾向于所谓商业制作,《守望》的创作者们是名副其实的守望者,动人的故事是植根于百姓之间的。这一次,或许粗糙,但是它守望的是一种创作方式。
因为守望,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