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处女作《弹道无痕》到《百团大战》、《歼十出击》、《中国蓝盔》等,宁海强是一位深耕在军事题材创作的导演,这次拍摄《钢铁意志》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将镜头从军人转向工人,他觉得“非常有激情”。
记者采访他时已是深夜,但他仍旧充满活力,侃侃而谈,仿佛一直沉浸在电影创作的激情之中。他说,之前在与黄建新导演拍摄《长津湖》中杨根思用生命守护阵地的3分钟战争戏时,深刻地感受到了彭德怀将军所说的:“美军‘钢多气少’,我们是‘气多钢少’,要是‘气多钢也多’,那可不得了!”
时光荏苒,距离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已经过去了70多年,宁海强平静但却充满力量地说:“中国军队变得更加强大,中国钢铁产量变成了世界第一。”所以,在辽宁省委宣传部把剧本给到他时,他就下定决心要拍好《钢铁意志》这部电影,“我们拍这样一个影片,在当下有着特殊意义,要将这口气传递给中国观众”。
从生活细节入手
与拍摄现实题材的影片不同,《钢铁意志》拍摄的是新中国第一炉铁水诞生的历史过程,如何让观众有更强烈的代入感成了宁海强最先思考的问题。
为此,宁海强与剧组前后六次去鞍钢、本钢体验生活。影片将取景地定在辽宁本溪湖钢铁工业遗址群,从一页设计草纸、一个小零件到用什么样的搪瓷茶缸喝水、什么样的毛巾擦汗,每一个道具、每一个细节都极其用心。这次,宁海强与美术指导霍廷霄合作,力图还原当年的真实情况,而当他看到置景现场时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我感觉我的心脏一下子就被击中了,这就是咱们国家钢铁事业最初的样子,质朴而充满了力量。面对真实的故事、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人,我们要拿出百分之百的真诚来创作。”
除了在场景还原上将细节做到极致,在故事背景交代和人物情感关系上也通过细节将观众拉回到那个年代。“那时整个家庭的铁凑在一起都不够打一把菜刀,专家说这里只能种高粱,恢复重建至少需要20年。”正是在这样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以赵铁池为代表的那一代钢铁工人,让高炉里凝固成砣的铁水变为喷涌而出的铁水,“他们并非天生钢筋铁骨,他们也有困惑、有苦恼,但为了钢铁强国的坚定信念,这些普通人不但克服了外界重重困难,更完成了自身的淬炼。”
主人公赵铁池和孙雪飞两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是通过东北最常见的食物——酸菜进行表达的。宁海强笑称自己是“酸菜推广大使”,通过酸菜让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升温,表现出那个年代的人们对于爱情的态度——“是温馨并且特殊的情感,是一种很微妙的存在。”
此外,幽默诙谐的东北方言,炕台连灶台的家庭布置等设计,从视听上将观众拉回到70年前的鞍钢厂区。“宏大的历史叙事,火红年代的再现,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深情,贡献与牺牲的交响,钢水与汗水的激情碰撞,是影片想要呈现的新生共和国的钢铁意志,也是今天奋进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的中国需要的钢铁意志,一定可以在今天的观众心中产生共鸣。”宁海强说。
用镜头与年轻观众对话
9月26日,《钢铁意志》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放映。北大学子向宁海强提问,“在画面中感受到了许多令人热血沸腾的情感,您是怎么用镜头跟我们对话呢?”
宁海强回想起这个问题时依旧很感慨,他觉得,做导演就是要拿镜头去表达,北大这位年轻人提出的问题,恰恰是所有中国电影人要努力的方向。为了能够实现用镜头与观众对话,宁海强他们不仅需要在气温高达三四十度的夏季拍摄出东北寒冬的戏,还要忍受前有燃烧高炉后有炙热铁水的“夹击”,“当你站在伴随着钢水的热浪面前时,你就会知道那是什么感觉。”这样的拍摄条件,还被该片主演刘烨打趣道,“我们在现场都不敢相互靠得太近,一走近,身上那大棉袄子直散味儿。”
电影从来都不是导演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宁海强说,“创作者从剧本出发,与各部门各环节的创作者一起将电影变得更好。”电影里,赵铁池与工程师孙雪飞、老工人孟泰、总经理程时勋共同为了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奋斗,其中传递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创新的精神无处不在”。
宁海强觉得,中国电影仍处于黄金发展机遇期,前景广阔,最重要的是用工匠精神继承和发展它。“这就需要每一个创作者在创作每一部作品时都能不断地总结经验、深入生活,不要浮在上面,要踏踏实实地把影片品质做到极致,讲好中国故事。”
他很高兴,觉得《钢铁意志》与年轻观众成功对话了。因为在北大映后交流中,有年轻学子表示,作为一个东北人,看完了《钢铁意志》这部电影真的超级感动和自豪,电影中既有东北人豪爽直率的欢乐画面,还有建国初期新中国钢铁产业从百废待兴到百废俱兴的历程,每一个人物都是如此的真实又伟大。
通过电影作品影响人激励人
宁海强讲了一个故事。
“很多年前我拍摄了《弹道无痕》,讲述的是炮兵的故事。就在前一阵,有友人给我发来了《解放军报》上有关《弹道无痕》的影评稿件,这位作者就是因为受《弹道无痕》的影响选择做炮兵,并且一直坚守到现在。我听后觉得十分欣慰,我觉得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它不仅能够记录先辈的奋斗历程,也能够激励后人一往无前。”那些在鞍钢奋斗过的建设者,让宁海强觉得他们需要中国电影人来记录下来,以激励更多的后人。
让宁海强为之一振的是在博物馆中抬头看到的国徽,“当时我们去鞍钢实地考察,与工人交流,去博物馆看鲜活的图文,就在我思考怎样才能打动观众、让观众和我有着一样激动的心情时,转身抬头就看到了国徽,那一瞬间我很激动,感觉自己找到了。”那是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在电影中,赵铁池的身份从战场战士转变为钢铁工人,他的心态也从无法接受到“死磕”第一炉铁水。导演还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看见国徽时的激动心情,他让赵铁池在亲眼见到金属国徽时,发出“我们的人生,已经与祖国融为了一体”的感慨。
在结尾之处,宁海强让这些钢铁工人又走向了中国各地,用一种更为宏大的家国情怀结束影片。他觉得,家国情怀为今天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素材,“希望逐步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感受电影的魅力,激荡家国情怀,并且召唤更多的人加入电影创作队伍,将中华文化和中国故事传递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