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12日,2022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主体论坛之一——金鸡电影论坛·导演论坛在厦门举行。
本届论坛分为主旨发言、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等环节,中国老中青三代电影人齐聚一堂,优秀电影人、电影导演同桌对话,以“主流电影的创作这十年”为主题,聚焦主流电影的创作方向、产业赋能和人才梯队培养等要素,针对新时代建设电影强国之举措开展对话。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致辞。
质量飞跃带来更好观影体验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傅若清表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格式电影系统——中影CINITY以高新电影技术引领电影业进入观影新时代,技术世界领先。CINITY高新技术格式电影系统于2019年推出,是我国自有品牌,具有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电影行业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傅若清介绍,我国在全球率先开展高新技术格式电影项目,通过放映端的技术突破,逐步将相关技术和工艺向电影的摄制端扩展,构建并形成一条高新技术格式电影的完整产业链。他认为,全链条数字化浪潮将给导演带来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关键技术的新突破,将从拍摄、后期制作到发行和放映给电影带来新机遇,让电影创作人的创意创新在更高水平展现,给观众带来更好观影感受和体验,数字电影质量飞跃也将促进市场终端的价值升级。
细分市场或成下一个发力点
在圆桌论坛环节,徐展雄、管虎、黄建新、尹力、宁浩、张吃鱼等六位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导演,结合各自创作经历,回望总结中国主流电影创作十年历程及其取得的成就,并就主流电影创作未来的发展方向、产业赋能和人才梯队培养等分享自己的思考。
黄建新认为,中国电影前景一片大好,资本扮演重要角色。资本与电影创作者都应该积极在细分电影市场即分众电影领域中找到发力点。不同受众喜欢的电影类型不同,让导演找到擅长的领域、拍擅长的电影,是取得电影票房和艺术高度和谐统一的基础。对于年轻导演来说,应敢于突破,勇于坚持,发挥强项,做足细节,守正创新。而投资者也应尽量保护作品,守护作品中最核心、最活灵活现、最有生命力的艺术创意与精神内核。
张吃鱼表示,观众的需求越来越趋向高品质、个性化,传统题材和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年轻导演需要去挑战一些东西,例如,在题材上做一些跨界的包装,不再局限在传统的战争、传记、竞技等题材之中。
“绿幕带给我最大的便利是拓宽了题材的选择,当喜剧和特效结合的时候,就产生了《独行月球》和科幻的跨界。以前做喜剧,可能我们更多是落在地球上,落在我们地面,落在我们身边,这次因为有了特效的辅助,我们可以飞到太空,着陆月球,通过这样的创作带给观众一些新鲜的观感体验或是故事,但所表达的东西跟之前是一样的,都是小人物融合,守护自己身边的亲人,守护家人,守护信念这样的价值观。”
电影创作应着力塑造人物
尹力认为,主流电影的创作要把塑造人物作为作品的重中之重。不管选择什么样的题材,都应在人物上发力,拍出高质量的电影。“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在表现人民,为时代创造,为民代言,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过去的辉煌和传统。今天留下来的很多现实主义的作品,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定会给未来若干年后人了解我们这些时代留下的具有文艺价值的影像,这是特别重要的。”
徐展雄认为,年轻创作者的方向应该回到人物塑造和故事本身,不要刻意去迎合市场。此外,市场的细分带来了创作精细化,创作应该从人物的精细化先行。“比如说像《革命者》这个故事,我一直打比方说更像是《追忆似水年华》,李大钊在他去世前几十个小时,在狱中突然之间吃到一个小饼干,喝到一口茶,突然因为这口茶,这个饼干的味道,想起了他曾经生活中的一段往事,是这样去解构他,也尝试用更加新颖的方式去解构这个影片。”
管虎从个人电影的创作习惯阐明好电影一定是立足于人物塑造,人物先立住应该是导演需要坚持的,从人物到整体宏观叙事,如果人物虚化,那么整体也就“虚”了。“谈到主流电影的范畴,人物就更重要,因为牵扯到宏大的叙事。宏大的叙事更重要要突出人,视角而言,也是从人的视角开始,如果把视角形容为上帝万能俯瞰仰视,我宁可选择和人进行平视,所以以人为中心,这是在主流电影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宁浩回忆和黄建新、管虎一起创作《我和我的祖国》时,不约而同地说要把视角聚焦到普通人和日常生活,这样会显得更生动。“就像小时候看戏台上看的角色都是普通人,将相难登台。之前的几部集体创作大家都将视角聚焦到普通人的层面,现实生活中会给我们提供最好的角度。现实主义的做法结合到每一个普通人物的描述上,会显得更加生动,更贴近生活。这个过程中,创作者更加细微地观察身边的生活,也使得最后创作出来的人物更加生动。”(姬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