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著名导演、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前宽先生一直关心中国儿童电影发展。他和夫人肖桂云女士除了执导过《开国大典》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影片以外,还曾联合执导儿童故事片《星海》,这部影片是李前宽导演酝酿9年多的心血之作,影片把对教育下一代的责任放在了首位。2021年8月12日,李前宽导演在浙江宁波慈溪与世长辞。李导生前曾接受作者采访,并寄语「学龄儿童电影观影体验科研项目」要在新时代不忘初心、关心下一代,用更多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促进儿童题材电影作品的创作。他的激励,给了我们儿童电影研究者无限的鼓舞和启迪。
这是一段非常珍贵的采访实录。笔者于2019年11月16日在李导演的家中听取李前宽导演关于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课题「学龄儿童电影观影体验测评」项目的意见和建议。在此,笔者借《中国电影市场》把采访内容分享给所有致力于儿童电影事业的工作者和研究者们,让我们一起共勉。
李前宽导演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初心和使命,你干这个事业就是你的初心,你的使命是你的行为,你的业绩,你的工作。我们俩(与肖桂云女士)去到上海参加儿童电影节,我看到孩子们向我涌来的时候,或者是看到他们看电影喜悦狂欢的时候,我是很兴奋的。因为我也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我小时候也爱看电影,但和现在可不一样的是:我是看最糙的影院,大长条板凳坐4个人、5个人,我们能坐8个人,挤在一块,风一刮银幕还飘的漏光。但是银幕上的一切画面,深深吸引着我!我想尽一切办法都得去看电影,我就是这么一路走来的。后来,我到中学,一直到大学,都是学校的文艺委员,我愿意做公益事业。用我朋友的话说,我是个‘忙不够’的人,但是所有的好电影我一部都没落下。当时大连那些电影院的老板都认识我,连看门儿的都认识我,‘小李子,来!进来看电影’,他知道我看电影,我回头会带一大帮子人来,我把学校人都带来看。那时候看一次电影是很神圣的,排着队看,那幸福感!看完大家多么开心,这种感觉现在没有了,现在没有了!”
李前宽导演对我讲:“所以我就在想,你今天既然提出这个课题,我发现从与你谈话,你对儿童与电影有一种情节,这又和你的儿子分不开,你就拿你的儿子当实验品。我跟你说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研究要把它做大,因为你现在既然研究这个,又与你从事的工作有关,所以要尽量的让大家都关心儿童题材,这应该是出发点和定位。我可以支持你策划一个活动,在明年开春的时候,现在就开始做筹备,我可以来协调儿童学会,甚至儿童电影制片厂,加上妇联,一切和儿童相关的地方,都应该联合起来,一起在新时代关心下一代。推出10部优秀儿童电影,把优秀电影送给儿童。因为经典影片不受时间的约束,现在还可以看《小兵张嘎》,可以看《啊!摇篮》,看《星海》,都没问题,再过十年八年看依然没问题,它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对于没看过这些片子的观众,始终是新电影。30年没看,现在你再看,依然是经典,这就是经典电影的魅力。”
李前宽导演提议可以组织一个六一儿童电影放映周,甚至放一个月都可以。“然后举办一个儿童电影题材的研讨会,把儿童工作者、家长、业界的人士、和创作人员都邀请来,举办一个开放式的研讨会,不光是邀请专家,还要有创作人员,还要有老师、心理专家和教育专家,举办一个开放性的、关心下一代为主题的电影创作研讨会,电影家协会可以给你做支撑,电影基金会可以给你做支撑。我负责任的跟你说,这样的活动谁都会支持。”
关心下一代,儿童强,国家强。李前宽导演表示,“做文章也好、做科研也好,万不可局限于一篇文章,一篇论文,做研究只能是做更大事业的一个导火线,必须有这么一个心态:要给创作者提出什么要求?给学校提出什么要求?要给评论家提出什么要求?要给电影厂提出什么要求?要给家长提出什么要求?要很明确!给创作者,至少要求我们的电影创作者,不管是大导演,还是小导演,不管是中年导演,还是老年导演、新导演,都要有一颗童心,有大爱之情,拥抱孩子们!……”
这段话是李导曾给笔者的告诫和鼓励,令人至今难忘。李导语如惊雷,字字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他充满激情的一番话,让笔者听得又愧疚、又感激、又激动。他真的就像一团火,给人温暖和力量,可以点燃周围人的热情。
然而世事难料。由于2020年新冠疫情原因,研究项目难以启动开展,李导设想的那些计划也似乎变得遥不可及。2021年8月,李导的突然离世,更让笔者又难过又惭愧。难过失去了一位有大情怀、大智慧的电影前辈,惭愧的是两年前就该开始的研究项目迟迟无法推进。每当整理采访录音时,都令人百感交集。
2021年底,随着我国防疫工作的有序开展,疫情得以有效控制,学校学生恢复正常上课,影院恢复了正常营业,笔者也收拾心情,整装再发,科研项目终于得以启动推进。
2022年,经过为期近一年的三次脑电测评实验终于圆满完成,笔者也在课题组支持下完成了《基于脑电测评的学龄儿童观影体验差异和共情模型研究》的论文初稿撰写并获得了预答辩评审专家们的认可。在研究开展期间,课题组于2022年6月1日在线上召开了题为“关心下一代、关心儿童电影”的主题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嘉宾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秘书长侯光明;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郑虎;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刘军;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副秘书长张小莉;中影集团儿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周杰;电影导演陈静、夏勇;中科院心理所和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林思恩以及参与测评的学生家长等。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刘正山主持了会议。在研讨会上,笔者向来自各领域的代表介绍了课题组的研究概况,该课题是一项基于电影学、心理学、教育学、认知科学及脑神经科学的跨学科项目,致力于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儿童的电影观影体验和需求。笔者还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实验方法及相关数据结论,期望通过新科技工具助力儿童电影质量。参与课题组项目测试的学生家长赵学娟女士从自身感受出发,就儿童观影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她对课题组通过数据分析和专业研究获知儿童观影的偏好寄予期望;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林思恩以《从神经电影学到儿童电影观影体验》为题,介绍了如何将神经电影学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引入儿童电影观影体验研究;电影导演陈静和夏勇从自身拍摄创作儿童电影的角度,分享了在创作上的心得体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郑虎对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对课题组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期望;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会长刘军提出儿童电影要注重引导主流价值观,发挥在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文化修养、实施美育功能等方面的作用;中影集团儿童电影制片厂项目研发策划张浩月从自己关于儿童电影受众研究的课题出发,给课题组的先期研究提出了建议。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电影作为儿童文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的文化艺术启蒙以及文化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构建上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儿童观众又具有特殊性,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缺少对儿童观影体验的深入研究。利用科技手段,客观的了解儿童观影体验,这样的研究填补了此领域的研究空白,这项基础研究为深入了解儿童观众和进一步提升电影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方法和路径。
电影艺术家于蓝曾经说:“我们的创作者,应该真正地走到孩子中间去,了解孩子,深入生活”。在中国儿童电影走过了百年发展历程之际,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不难发现它依然闪耀着夺目的艺术与思想的光芒,不但烛照了像于蓝、李前宽等老一辈电影艺术家辛勤的奉献与爱,也见证了无数经典作品取得的辉煌成绩。我们更希望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科技手段可以与艺术融合,互相助力;电影工作者和研究者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工具深入了解儿童,不断提升儿童电影的品质,让更多的儿童可以走进电影院,欣赏到更多、更好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