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声乐教学,人们总会觉得这是一项远离一般群众、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奢侈教育。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与业余时间广义上的“声乐”并非只是对一项特定音乐技能与音乐理论知识的专注。在歌唱器官、发声原理、正确姿势等专业性的知识之外,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声乐教学还将塑造歌唱者一生的品格。声乐教学教授的不仅是歌唱的发声、呼吸、共鸣、咬字与吐字,更是通过人人都有的发声器官赋予个体一种高尚情操的途径。在我国青春电影中的多种歌唱流派、多种民族与地域中,“歌唱”这一简单却能触及美好人性与灵魂的艺术形式正在真诚地重新建构主人公们的生活。在艺术形式上,它也作为一种乐观积极的、讲述生活的方式丰富了青春电影的艺术的表达。
一、素质教育中的声乐教学
由于当前我国的整体教育方式仍然处于应试制度与“智育”的大环境中,在一般学校的音乐课堂上,声乐教学较为重视音乐知识与歌唱技能的掌握。但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对“美育”要求的一再强调,以及不断推进的音乐教育改革,都大大改变了老师与家长们的声乐教学观念。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重视声乐有效地减轻“智育”压力,使智育获得更好的效果的功能;另一方面,声乐教育本身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在电影《妈妈你真棒》 (2020)中,青少年梓明从小受到母亲袁博士严格的教育,生活与学习的压力都很大。在母亲不幸车祸去世后,梓明从母亲生前工作的生物公司中得到了一名克隆自母亲的“仿生人母亲”009号,一起寻找着成长与教育的真谛。其中,声乐教育在“仿生人母亲”与梓明的情感深化、以及梓明的成长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梓明从小在艺术方面很有天赋,在器乐与声乐方面都展现出了良好的艺术造诣,但身为科学家的母亲却坚持认为学好数理化才能走遍天下,非常反感他搞文艺。因此,每次他弹琴唱歌的时候都她会勃然大怒。在与“仿生人母亲”相处的过程中,梓明试着与“母亲”一起弹琴唱歌,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能技巧,增进了音乐演唱与表现的能力,还通过声乐联系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感受,充分发挥出了他的音乐天赋与主体个性。目前的素质教育往往将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且唯一指标,但《妈妈你真棒》却展现了声乐教学的独特魅力。在艺术是美的熏陶和感染下,曾经性格孤僻、倍感压力的梓明逐渐成长为一个乐观开朗、认真负责、学习努力、心怀理想的孩子,并和“母亲”重新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影片中的声乐教育有效地遏制住了智育膨胀所造成的种种压力,为素质教育发挥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的辅助作用。
二、特殊人群的声乐教学
对于一些智力或精神条件异于常人而言的特殊人群而言,通过声乐教育可以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精神健全,是经过科学实践证明的重要结论,也是特殊教育中的有效手段。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的素质和能力是人类健全发展的两大重要基石,而音乐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思维和能力两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有助于引导特殊人群养成良好的艺术观念,拥抱更加美好的人生。在《非同凡响》中,一所名为“启光学校”的特殊人群学校希望通过举办音乐剧来提高毕业生就职机会开始。在从事音乐教学八年,却从没有放弃换工作念头的音乐老师徐宝雯、以及两名义工珈豪与思颖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些经常被视为“异类”的青少年们最终以一场成功的音乐剧引起了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关注,赢得了他人的尊重,也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魅力。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特殊学校的孩子们通过声乐教育,其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对音乐形象和风格的理解,也从感性的艺术接受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孩子们不仅获得了更多音乐知识,记忆力、思维能力与反应能力等认识能力都逐步恢复、充分开发了大脑的潜能。另一位面临升学“清底”的差生珈豪虽然不是特殊人群,但也在特殊人群的声乐教学中收益。他一开始带着智力异常的弟弟铤而走险走私苹果手机,也在筹备音乐剧的过程中通过声乐教育陶冶了情操,培养了高尚的志趣,在艰难的生活中重新树立起了对未来的信心,找到了人生方向与找回家庭的存在,完成自我的救赎。另一部影片《热血合唱团》(2020)中,国际知名合唱团指挥家严梓朗受老师之托到香港教授声乐。出人意料的是,他的学生基本都是各种被人嫌弃的“问题少年”,面临心理与精神上的种种问题。严梓朗以音乐家的爱心与耐心将这群别人眼中的特殊人群当作自己的孩子,从零起步开始教授他们合唱与生活的方法。在这场“热血合唱团试验计划”中,严梓朗像根据孩子们的声音高低分出不同音区一样,根据孩子们各自的问题因材施教;不仅在声音定位的基本训练中促进了学生们对正确声音听辨的掌握,也在歌唱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断积极运用和发出自己的“声音”。《热血合唱团》启示我们,歌唱者的声部定位与人生的角色定位都非常重要,人的声音与个性天生在客观上具有各种类型。这些天生的条件是很难以个体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但在歌唱与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自身的条件范围内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到自己在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去使用和发挥自己的声音。
(作者系四川轻化工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