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由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之首。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这一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非遗”指的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非遗”的概念在我国直到21世纪初才确立,纵观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与“非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早在中国动画电影的起步阶段,万氏兄弟就已经开始从中国的“非遗”宝库中汲取灵感,融入创作。由他们创作的第一部动画电影长片《铁扇公主》,吸收了中国戏曲的造型元素,形成了有别于迪士尼动画的民族特色。而1955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前身上影厂美术片组借鉴了民间木雕、泥塑的特点,拍摄了木偶片《神笔》。同年,上影厂美术片组成立了动画片《骄傲的将军》摄制组,导演特伟提出要“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探民族形式之路”也成为了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上的标志性口号。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动画始终以文化遗产为基石,丰富美术造型、扩充创作题材、拓展表现空间,创造了一系列精品之作。譬如,被誉为集民族形式于大成的《大闹天宫》,影片中人物造型各有其民间渊源。孙悟空吸收了戏曲人物扮相,玉帝的造型结合了财神、灶神的特点,哪吒源于年画中的仙童,七仙女则借鉴了敦煌飞天。而采用了“冰糖葫芦式结构”的《天书奇谭》,则串联起了天书、狐仙、“怪异儿”、“神仙考验”、“聚宝盆”等民间文学元素,充分体现了动画电影的幻想性特点。脱胎于民间剪纸的剪纸片不仅体现了民间剪纸镂空效果(如《金色的海螺》),吸收了民间剪纸的“点彩”工艺(如《抬驴》),还借鉴了皮影戏“以弦定缀”方法制造特殊动态效果(如《鹬蚌相争》)。不仅如此,在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过程中,甚至还出现了一些直接展现“非遗”事项的创新之作,如《擒魔传》采用了连续拍摄的手法,记录了漳州布袋木偶的演出过程;而《画的歌》则抓住了金山农民画对同一对象多角度展现的构图特点,用原画实现了动画效果。
近年来,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不断加强,有关“非遗”话题的讨论日渐升温。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者在这一片沃土上又培育出不少佳作。2015 年上映的《大圣归来》,对于《西游记》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引发观影热潮,票房高达9.56 亿元,观影人次2800万,在当年的全国电影票房榜中位列第十,被业内称为“现象级”电影。而于2016年上映的《大鱼海棠》,角色造型设计取材于《山海经》,再配以土楼、白鹤、莲花灯、石狮子、龙头船、油纸伞、灯笼等文化遗产元素的点缀,凸显了画面的精致与华美。同年上映的《小门神》将神荼和郁垒作为主角,赋予了民间信仰中的门神以凡人的性格与遭遇,令人忍俊不禁。2019年上映的《白蛇:缘起》,顾名思义,脱胎于白蛇传的民间传说。而于同一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对哪吒故事做了解构式的演绎,一时间,剧中的人物形象成为了流行文化符号。于2021年上映的《雄狮少年》直接将狮舞(广东醒狮)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作为创作主线,获得了“表达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的赞誉。
纵观以上影片,虽然同样取材于文化遗产,但与之前的作品不同,创作者正在有意识地打破传统题材的窠臼,融入当代审美特点与生活印记。《大圣归来》借助传统题材的外壳讲述了一个“失落英雄”的故事;《小门神》中的门神面临下岗危机,从而引发了之后的一系列奇遇;《白蛇:缘起》借助前传、穿越等当代解读模式,创造性地为白蛇传说提供了人物动因;《哪吒之魔童降世》无论在人物造型、人物性格等各方面都令人耳目一新,那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台词喊出了当代年轻人的心声;《雄狮少年》借助非遗事项,触及了“留守儿童”的话题,也探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突破。但不论如何解读,这些影片中的传统文化符号,最后都归于对真、善、美的宣扬。一方面,文化遗产不啻为一种载体,被动画电影创作者赋予了表达功能。而另一方面,由于动画电影的观影主体以青少年为主,这些影片对于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动画电影对于“非遗”元素的吸收与借鉴,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题材的单一重复、视觉元素的盲目堆砌,以及对“非遗”内涵的浅度解读。创作者应当努力将我国丰厚的“非遗”,转化为优秀的时代艺术产品,产生积极、正面、健康的影响,体现“非遗”所蕴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以及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