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夏天,北京天坛公园的柏树林里,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坐在长椅上,迟疑地望着膝盖上摊开的笔记本。他寻思良久,手起笔落,一行文字跃然纸上:“终生写人民战争,写人民军队,是我的宿愿……”
这位老者就是著名军旅作家、电影编剧陆柱国。其实这一年他才六十多岁,只是因为多年来一直坚持写作,为讴歌人民军队笔耕不止,在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后,一心扑在军事题材电影突破与创新上,十分操劳,所以他的面容显得比实际年龄更为老成。
陆柱国1948年参军,因具有写作才华,很快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在挺进大西南的行军途中,他利用休息时间,伏在膝盖上写出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决斗》。从那时起,“双膝并拢做文案”成了他的一个写作习惯。七十多年间,陆柱国老师创作了中篇小说《上甘岭》和长篇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等多部小说,以及十余部电影剧本,其中有广大观众熟悉的《海鹰》、《独立大队》、《闪闪的红星》等等。
1990年的这一天,陆老师坐在天坛公园的柏树林中,又一次伏在膝盖上动笔,是为了给八一电影制片厂主办的《八一电影》杂志撰写一篇回忆文章。那一年,《八一电影》开设了一个专栏,叫“莲花池畔”,特别邀请了厂里的老同志来“回首往事”。
莲花池畔的“往事”,对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第一代电影人来说,是镌刻在心头的一道彩虹,永远是那么灿烂,那么迷人。1957年,在莲花池畔的一个学习班里,陆柱国偶然遇到了一个写电影剧本的机会。虽然他知道写小说和写电影剧本是两回事,隔行如隔山,难度很大,但好友毛峰真诚邀请他合作,他无法拒绝。为了弄明白电影剧本的创作方法,陆柱国反复研究了几部苏联电影剧本,从格式到结构,包括场与场之间如何衔接等等,最终和毛峰共同完成了电影剧本《最后一个冬天》的创作。这部剧本获得当年电影局颁发的电影文学剧本三等奖,后来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并更名为《黑山阻击战》。
这第一部电影剧本,不仅让陆柱国与电影有了不解之缘,而且还让他在莲花池畔收获了爱情。为了支持陆柱国的工作,单位派来了两名女同志,说是帮他抄写剧本。陆柱国婉言谢绝了。因为他觉得,写剧本从始至终是自己的事情。但是这一场工作上的无心的“安排”,却促成了一段美好的姻缘。陆柱国和其中一名女同志牵手成功,成为挚爱终生的伴侣。结婚后不久,陆柱国就要求去福建前线,因为那里有战斗。他已经习惯了在战斗一线采访和写作。
1958年,在福建前线的一顶帐篷里,陆柱国在创作电影剧本《海鹰》的时候,伴随着隆隆的炮声,他得到一个喜讯:他的第一个女儿降生了。
从《黑山阻击战》到《海鹰》,从《独立大队》到《闪闪的红星》,从《南海风云》到《花枝俏》……陆柱国老师的每一部电影作品,虽然都弥漫着战火硝烟,但是却有着不同的风格,既有着“向前向前向前”的钢铁旋律,也有“满山开遍映山红”的壮美诗篇。
1990年的这个夏天,当陆柱国独自坐在天坛公园的柏树林里,在笔记本上撰写有关“莲花池畔”的回忆文章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他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的这几年,为推动故事片创作的多样化,费尽了心思,先是大胆启用年轻导演拍摄了《女儿楼》,之后又请来第五代导演吴子牛执导了战争片《晚钟》。这两部影片都取得了不错的艺术成就,尤其是《晚钟》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为八一电影制片厂赢得了巨大荣誉。但是,军事题材电影如何进一步创新,仍然面临着种种难题。也正是这一年,八一电影制片厂领受了拍摄《大决战》的光荣任务。这部宏大的战争史诗之作,让陆柱国很受鼓舞,尽管他不再担任副厂长的职务,但“终生写人民战争,写人民军队”的初心未改,创作激情更加高涨。
1997年,陆柱国老师的电影剧本《西南凯歌》(即《大进军》之《席卷大西南》),荣获首届全国夏衍电影文学奖一等奖。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陆柱国退休之后,又写出了《太行山上》和《我的长征》两部电影剧本,并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
在2007年的金鸡奖颁奖典礼上,陆柱国老师被授予“终生艺术成就奖”。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奖项,是对一个电影编剧艺术才华和毕生创作成果的充分肯定。但对陆柱国老师来说,这个奖并不是一个“句号”。正如他在领奖时所说:“我表个态,只要我还能写,我就会勤勤恳恳地写下去!”
写下去,是因为他无法忘记,他曾在战斗中亲眼目睹班长的牺牲,那一刻的巨大悲痛化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他要用自己的笔让那些牺牲的战友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在抗美援朝战争最前沿的坑道里,他亲身感受过成万吨炸弹将阵地炸成焦土,却炸不垮人民战士的顽强意志,他要将这种感受付诸笔端,向人们讲述一个又一个英雄故事。
写下去,是因为他对军人和战争有太深的了解。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前夕,陆柱国来到参战部队,在滩头看战士们如何进行艰苦的训练,又跟随指挥舰一起上岛,踏着战友们的血迹登上主峰。他的长篇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描写的就是这场战斗,但主人公却有着更广阔、更厚重的感情。正如他在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时所说:“我在战争现实中看到的一切,听到的一切,是无法用一部长篇小说写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军人对战争的深刻了解,《踏平东海万顷浪》中才有了“女扮男装”的副排长高山这个人物,才有了根据这个人物的故事改编而成的经典影片《战火中的青春》。
“终生写人民战争,写人民军队,是我的宿愿。”陆柱国老师当年在天坛公园的柏树林里写下的这行文字,是一位经历过战争的老兵发自内心的誓言,是一名军队电影人一生的梦想所在。如今陆柱国老师已驾鹤西去,他完成了这个宿愿,给几代中国观众留下了十几部经典之作,他在中国电影的历史银河中化身为一颗明亮的星。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作者单位: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影视部创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