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18日下午,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暨首届纪录影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论坛在三亚举行。国内外纪录片大师、导演和制作人立足国际视野,分别就“生态美学视域下自然类纪录片中的人文表达与技术革新”等话题展开对话,多角度探讨纪录影像的发展与意义,探索纪录影像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为“海南岛国际电影节”这张展示中国风范靓丽电影名片锦上添花。
回归本真
做时代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在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纪录片制作人张同道看来,纪录片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上经历了从“征服自然”到“消费自然”再到“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漫长转变。纪录片不仅是对世界的观察,更是人们认知世界、传播文明的媒介,自然纪录片则担负着更重要的生态责任。
近年来,生态问题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大话题,“人与自然”的主题越来越多渗透到艺术创作中,不少优秀的自然生态类纪录片频频出圈。“正如《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众神之地》、《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蔚蓝之境》、《与象同行》等多部优秀纪录影像,以其独特的主旨题材建构和生态美学风格,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海南省文联作协党组书记、省文联主席、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夏斐说。
当镜头对准自然万物,不仅考验创作者对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创作者要学会如何与它们相处。
仅有4集、每集50余分钟片长的纪录片《众神之地》,自今年7月11日上线以来广受网友好评,口碑仍持续走高。论坛上,该片导演曾若海透露,拍摄自然题材的纪录片期间,更多的时间是在等待,“比如东北虎的感官能力相当敏锐,只有花大量时间与它们共处,让它们感知到人类的尊重和友善,才能拍出好的故事。”
“纪录片是最合适国际传播的一大媒介,尤其是自然类纪录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梁红说,如今越来越多自然类纪录片从过去以动物为主角到聚焦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不仅让观众更好地认知、了解自然界,感受动物间的爱与力量、残酷与坚韧,还让人们敬畏和学习自然法则。
发挥优势
自然纪录片海南大有可为
“把纪录片放到聚光灯之下,这是本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一大特色。”CCTV-6电影频道资深电视制作人、主持人潘奕霖说。
近年尤其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海南在自然类纪录片创作上,以及在亲近自然、走进自然的文化活动上都进行了一些突破性的尝试。
“例如,展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系列人文体验活动‘雨林与您’,自媒体话题曝光度破10亿,海外媒体传播覆盖量超4亿,系列生态微纪录片《这里是海南,秘境寻踪》、纪录片《山海有名》等佳作备受关注。”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海南省影视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林青说。
海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不断迈出的新步伐,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内容资源和灵感源泉。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项目《海南万里真吾乡》现场启动
论坛上,海南日报与纪录工厂(海南)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项目《海南万里真吾乡》正式启动。据介绍,纪录片《海南万里真吾乡》的片名源自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诗作中的名句“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他们期待通过打造这部回溯海南历史之源的作品重塑海南本土文化品牌的自信。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牛晓民表示,海南日报新媒体中心与纪录工厂携手打造的《海南万里真吾乡》项目,不仅是一次有意义的跨界合作,更是海南日报坚定不移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该项目旨在用纪录影像的方式展开波澜壮阔的海南传奇,他相信,这一项目的落地将为主流媒体讲好海南故事,发出自贸港声音提供有效的路径。
梁红也表示,新闻媒体进行历史人文类的纪录片创作有非常显著的优势,新闻人对于社会的感知度,对人文的关切度,会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独特视角,她期待海南日报出品的这部纪录片不仅能充分展示海南的历史文化和本土的底蕴,还能关照到全国受众的需求,站在国际传播的高度进行创作。(姬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