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传播中不断被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由理论观点切实变为人民生活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果斐然。而纵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主旋律影视的作用不可忽视。主旋律影视作为我国影视创作体系中的极为重要的类型,其发展成果有目共睹,尤其是近年来,在作品质量和数量上都实现了飞跃。从功能上看,主旋律影视承担着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是传播党的思想理论的重要文化手段,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基之一,其思想内涵一直寓于主旋律影视的表达之中。
一、早期主旋律影视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广义上讲,主旋律影视泛指一切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影视类型和影视作品,其概念的正式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1987年3月,时任国家电影局局长的滕进贤先生率先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主旋律影视作品也在这一口号的号召下应运而生。需要注意的是,早期的主旋律影视主要以历史革命题材的为主,《开国大典》、《大决战》系列、《大进军》系列、《大转折》系列、《七七事变》、《重庆谈判》等,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以革命史实为基础,紧扣革命事件主线,往往将革命伟人放在人物体系的中心。
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睿智英勇的伟人形象、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都能为观众展现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实践及其成果,从而向大众宣传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在人民大众普遍的爱国主义情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但其效果却有所局限。一方面,过于宏大的视角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能难让观众有代入感,这使得作品承载的思想意识可能停留在单向传输的层面,即使理解和接受了,观众无法真正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对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单一呈现,往往需要观众对革命史实和相关思想理论有一定的认识,才能实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效果,这就会导致部分作品接受门槛高,受众基础窄,难以达到大众化传播的效果。
二、人民性和时代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视角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主旋律影视创作进一步开创了新局面,在题材上更加丰富,在创作手法上,也打破了“宏大叙事”的桎梏。进入新时代,主旋律影视作品更是进一步彰显“人民性”。一方面,近年来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开始以“人民”视角反映历史进程、时代发展,电视剧《人世间》就是其中的典型。作品讲述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周家人在时代变迁的家庭聚散和命运沉浮。从工人、个体、基层干部到文艺工作者,周家人是一个社会“人民群众”的缩影,经历了马克思中国化历程中改革开放的阵痛,也最终迎来了时代发展的成果,观众们和角色一样,是普通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实践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从传播内容上来说,这就是用“人民的故事”向人民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迄今为止,《人世间》依然盘踞在2022年国产影视剧收视率第一的位置上,从传播体量来说,高收视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作品“全民性”传播的程度。于是,在这种“从人民到人民”的传播中,马克思主义得以深入到人民中间,与人民的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实现大众化传播。另一方面,近年来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对传统的历史叙事进行一定程度的“个体化”解构,将伟人还原成普通人。《觉醒时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历史主线之外,作品填充的“人文细节”令人动容。如陈独秀与两个孩子之间“斗法”的父子情、与夫人高君曼之间的崇高爱情等,观众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进一步感受到历史和人物的真实,正是这种真实性,消弭了“历史—现实”、“伟人—人民”之间的距离,也使马克思主义不再尘封于过去,受束于高阁,而是成为每个人可见、可知、可用的思想。
新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面临新的挑战。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的助力,主旋律影视的创作也要有的放矢、与时俱进。一方面,新一代青年成为社会力量的主体,需要更多、更契合年轻人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以《建国大业》为例,其“全明星”、商业化的电影形态符合新一代的观影兴趣和观影习惯,其传播效果也显而易见。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的成果,需要主旋律影视作品创作更贴近时代。近年来,主旋律电影作品的“时代性”内容也更为突出,《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等电影作品,《山海情》、《我们这十年》等电视剧作品就是聚焦当代现实、融合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影视代表。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新时代的主旋律影视创作必须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抒写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如今,中国主旋律影视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电影、电视剧,主旋律综艺及短视频等新兴影视类型也迅速崛起,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充满人民性、时代性的影视呈现,马克思主义从书本走向了生活,从理论实际转化为实际,被大众所理解、接受,并内化为指导人民生活的根本方法,被广泛运用。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