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炎摄于2001年冬80岁生日前夕
“马铃儿响来哟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不少人都对电影《阿诗玛》插曲耳熟能详,创作这首歌曲的著名电影音乐家葛炎今年迎来百年诞辰。以“影苑百年谱华章 乐坛薪火创未来”为主题的纪念活动12月13日至26日在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虹口区图书馆曲阳分馆)举办。葛炎家属、电影学者、音乐人齐聚一堂,共同纪念这位杰出的电影音乐作曲家,研讨交流他的创作对于当下的意义。
葛炎曾为《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聂耳》、《从奴隶到将军》、《阿诗玛》、《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等影片作曲,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旋律。作为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音乐家,葛炎的音乐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和时代特征,感情真切、形象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民间气息。
疫情期间,葛炎的家人在整理葛炎手稿时,萌生了将新老两版《渡江侦察记》音乐总谱捐赠的想法。老版《渡江侦察记》于1954年上映,新版《渡江侦察记》配乐被改编成大型管弦乐曲《百万雄师过大江》。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从1993年开始就将收藏影视相关文献作为重点,得知葛炎家属有这样的意愿后,立刻对接。葛炎夫人陈捷因年龄和身体状况不能亲自参加活动,她通过视频表示,“这些手稿见证着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电影音乐的探索历史,能给电影和音乐研究工作者帮助和启发,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在纪念活动上,著名作曲家黄准、吕其明特地发来视频致辞。黄准表示,“葛炎和我都是新中国第一代电影音乐人,是从东影到上影的老同事、老战友。他是一位很讲原则、很有威信的作曲组长,一生中创作了几十部电影音乐和独立音乐作品,尤其是《阿诗玛》取得了很大成功。”
吕其明回忆,1949年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华东军区文工团集体转业到上影厂,自己被分配到管弦乐队拉小提琴。1950年初葛炎从东影调来上影工作,任作曲组组长。这一年,上影厂拍摄了十多部故事片,其中《农家乐》和《女司机》都是葛炎作曲的。“他的作品引起我特别的注意。当时我在乐队演奏时,感到葛炎同志的作品很有生活气息,和影片的主题、思想感情、风格结合得很好,旋律流畅,也很美,特别是知道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中华女儿》也是他作曲的,更是肃然起敬。”
1955年,吕其明调回上影,当时葛炎已经完成《南征北战》和《渡江侦察记》两部重要电影的作曲任务。两人同在一个作曲组,吕其明发现葛炎虽是一位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但平易近人,诚恳谦和。有一次,他发现葛炎身体不太好,走起路来前胸不平衡,后来才知道,葛炎是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生病,左肺被切除了,这又使吕其明对他肃然起敬。
葛炎在半个多世纪的电影音乐创作中,留下了不少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优秀音乐作品。吕其明介绍,葛炎在接受创作任务后,非常重视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找灵感,使音乐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和激情。同时,他非常注意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在人民生活的沃土中吸收营养。因此,注重保持音乐的民族性、是他创作的特色之一。
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斌在几年前曾受上海市文联委托,为黄准写传记。他发现,葛炎与黄准的经历相似,都曾来到延安,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学生,从东影再到上影从事电影音乐创作。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有三点值得学习。第一,他们在延安时都聆听和学习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创作始终跟生活紧密相关。第二,他们都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文艺当中吸收营养,并有机融合在他们的作品中。第三,他们的创作都注重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自己以前的作品。
“很多经典老电影的音乐都是独立的优秀作品,比如葛炎创作的《阿诗玛》插曲后来成为流行歌曲。我们今天电影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电影音乐特别是电影插曲方面却和以前相比有所削弱。葛炎、黄准的创作经验值得年轻电影作曲家们学习和思考。”周斌说。
葛炎(左)与谢晋导演
在纪念活动上,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朱枫、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吕晓明、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主任邱忠毅、上海大众乐团团长沈传薪、音乐制作人李汉颖、上海电视台原编导郑大里、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居文沛、华东师大音乐学院副教授岳冰等围绕葛炎创作的电影音乐、创作历程等进行学术交流和分享。
吕晓明认为,上影厂在全国最引以为豪和惊艳的阵容其实是作曲组,而葛炎是中国电影作曲家中最早有艺术观念的,“传统中国电影作曲大都是模仿好莱坞无声片现场伴奏的模式,起到强化戏剧冲突、渲染气氛的作用,但葛炎在为《聂耳》作曲时,以聂耳的歌曲作为素材创作,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把音乐和剧作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阿诗玛》同样有音乐歌舞片的元素。他一直在探索怎么把音乐融合到整个电影中,把作曲放在电影综合艺术的背景下再三考量,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中国电影资料馆影视音乐研究学者苗禾以线上方式参加了讨论。她认为新中国培养了三代电影音乐家,葛炎则是第一代音乐家中特色鲜明、成就卓著的作曲家。他非常强调电影音乐的民族性,在创作题材上又贴近生活、涉猎广泛。而且他的电影音乐作品和时代遥相呼应,不同时期的作品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有着不同风格,塑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
本次活动策划、原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馆长李果认为,葛炎十分重视电影音乐创作与电影文本的关系,主张音乐家在剧作阶段就要介入创作,尤其是音乐片,在剧作阶段应将音乐、戏剧、文学甚至舞蹈等因素进行通盘考虑。在传记片《聂耳》、音乐歌舞片《阿诗玛》等影片创作中,都集中体现了他对于音乐与叙事、戏剧发展逻辑与音乐发展特性必须有机结合的创作思路,并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成功。
本次活动由虹口区文旅局、虹口区新闻出版和电影管理办公室、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主办,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承办。12月14日举行《阿诗玛》导赏活动,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还同步举办“纪念电影音乐家葛炎诞辰百年专题展”,首次公开展出葛炎的音乐手稿文献、照片、奖章、影片光碟等藏品,展览持续到12月26日。
(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