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首届举办开始,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在推广艺术电影、提高国内外艺术电影的交流和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交流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巫山电影周放映了多部来自海内外的优秀艺术电影,也邀请到众多国际知名电影人参与研讨,为艺术电影的宣传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说艺术电影是电影作为艺术的探索者,商业电影是电影作为产业的奠基石,那么文艺电影就是艺术和产业的交界。当然,艺术电影也不应该仅仅在小众圈子里孤芳自赏,应该面向更广大的观众,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因此,艺术片主流的趋势,应该是逐步向文艺片发展,只有走向大众才更能彰显电影的艺术价值。而文艺片中的少数精品力作,发展使命是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大片,为电影强国战略做出贡献,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贡献。
回首三年疫情,我国电影行业化危为机、砥砺前行,体现了中国电影人的担当与作为。今年以来,随着疫情的逐步平稳,我国电影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23年春节档类型多样、元素丰富,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新发展打响了开门红。这个春天,“最强春节档”的余波尚未散去,文艺电影市场也来迎来了自己的曙光。国产文艺电影 《拨浪鼓咚咚响》、《宇宙探索编辑部》、《保你平安》、《荒原》,进口片《困在情绪里的儿子》等陆续上映或定档。这或许宣告着我国文艺电影会随着疫情后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迎来新的生机。
一、疫情暴露出中国电影发展不平衡、市场集中度高的短板
三年疫情对中国电影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也暴露出了一些我国电影产业长远发展中的短板。中国电影发展不平衡、市场集中度高的问题愈发明显,有明显的“票房断层”和“冷热不均”现象,对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2021年,国家电影局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中国电影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远景目标,需要更多质量过硬、题材丰富、类型多样的优秀国产影片,文艺电影就是健康的电影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曾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出《关于推进中国电影题材与类型多样化发展的提案》,建议推动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建设,构建合理有序的档期机制。重视不同年龄、不同群体观众的观影需求与观影习惯,让差异化、多类型、多品种的优质电影获得良性的出口和渠道。
我国电影总体可以分为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和纪录片四大类型。近几年国内电影市场中,主旋律电影突飞猛进,但其他种类的电影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退步。这些都提示着促进中国电影题材与类型的多样化发展,优化市场供给,构建持续健康的发展生态是有充分必要的。
在各种电影样态的分类中,文艺片可以说是商业片和艺术片的结合。文艺片通常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注重情感表达、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能够吸引观众观看。这种类型的电影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取得了平衡,是我国电影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艺片和艺术片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如深刻的主题、独特的导演视角和优美的艺术风格等。然而,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区别的:
从艺术属性看,艺术片通常具有较高的实验性和创新性,尝试突破传统电影的叙事和表现方式。而文艺片虽然也注重艺术性,但相对来说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故事情节,实验性和创新性相对较低。
从受众范围来看,艺术片往往针对的是更为狭窄的观众群体,因为它们的实验性和创新性可能不易被大众理解和欣赏。文艺片通常具有较广泛的受众范围,因为它们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从叙事方式来看,艺术片往往采用非线性叙事、抽象表现等手法,以增加电影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而文艺片虽然也可能采用非线性叙事,但通常更注重情感表达和角色塑造,叙事方式相对更为传统。
从主题表达角度看,艺术片常使用寓意和象征手法,通过隐喻和象征来传达深层次的主题和思想。而文艺片虽然也关注深刻的主题,但其表达方式相对更为直接和明确。
总的来说,文艺片和艺术片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艺术属性、受众范围、叙事方式和主题表达等方面。然而,这两种类型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许多电影可能同时具有文艺片和艺术片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疫情以来,我国电影市场共上映国产文艺电影26部。其中票房最高的《人生大事》获得17.1亿元票房;而票房最低的《白云之下》仅有151万元。但两部影片均质量不俗,前者获得金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处女作等六项大奖;后者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金鸡奖四项提名。文艺电影“冷热不均”,大部分电影“叫好不叫座”的现象非常显著。(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