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英模人物的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很高难度的创作类型。而反映健在的、当下的英模人物,更是难上加难。以94岁高龄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为原型的电影《周永开》,在英模人物电影创作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它既是致敬周永开的一曲赞歌,也是英模人物电影创作的一次生动实践。
“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七一勋章”获得者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的深刻提炼和精准概括。电影《周永开》深度挖掘了周永开作为“七一勋章”获得者“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这也是本片的核心要义所在。
电影首先是要讲好故事的,像《周永开》这样的聚焦真人的英模电影,更是离不开好故事。讲不好人物的故事,人物的精神表达等都是空中楼阁。讲好周永开作为健在的英模人物的故事,还有一个重大挑战,那就是如何构建起既来源于生活真实、但又不让观众在艺术上觉得虚假的故事文本和叙事逻辑。《周永开》没有采取线性叙事,也不是选取人生中的某一阶段,而是从周永开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精心选取了几个故事、以点带面地展开叙事。学生时代如何在老师的引领下入党,新中国成立后带领群众修建水库、作为纪委书记查办张钱宝案,离休后在花萼山种树修路通电推动当地发展,这是全片重点讲述的几个故事。这几个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关联,似乎有些“散”,但看完之后并不觉得“散”,究其原因,是因为其中贯穿着一条精神主线,那就是周永开“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由此实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效果。对于周永开这个典型人物来说,片中精心选择的故事都具有典型性,都从一个侧面来表现了周永开的精神境界,都从一个维度来丰满了周永开的人物形象。而每一个故事的切换也随着非常自然的“意识流”在“上下文”之间铺展开来,令人印象深刻。这就使得全片对周永开精神境界的开掘有了坚实的叙事文本基础。
全片由周永开书写日记的独白开始,在“小”与“大”对比中,将他对党的崇高情感呈现为一种带有温度的生命体验。周永开在独白中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小”字,来自“小地方”,是个“小人物”,做的“小事情”。而做的最大的事,就是有幸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我什么也干不成”。在静水流深般的娓娓道来中,一个在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件“最大的事”的磨砺、滋养之下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小”的个体形象,为全片铺陈出充满亲和力、感染力的叙事基调。
随着故事的展开,“党把我当成宝贝,我把党当成灵魂和生命”这句周永开笔记里的诗性表达,其信念内蕴、生命意涵、人生价值一一呈现。在新婚之际被保长搜刮欺压、孩子发烧因为药被兵痞征用失去治疗机会而死去的周永开,开始向往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在身为共产党员的老师的启蒙之下,他逐渐明白了“如果森林着了火,没有一棵树能够自保”的道理,由读书为了不被抓壮丁、为周家争口气到为所有穷苦人争口气、为别人就是为自己再到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心路和思想的演进,非常真实可信地表现了“老革命”周永开“把党当成灵魂和生命”的其来有自。正因为“把党当成灵魂和生命”,周永开才可能在缺少技术和粮食、甚至有人饿死的艰苦条件下,带领大家在洪水到来之前修好水库,为结束“我们的苦日子、子子孙孙的苦日子”打下了基础,为此他不惜回家“偷”自家粮食来充公;才可能顶住巨大压力,将为非作歹、欺男霸女、贪赃枉法的黑心老板张钱宝绳之以法,彰显了“只要国旗是红的,就没人敢说这世道变了”的浩然正气,赢得了“铁脑袋”的美称;才可能“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离休不离职,来到花萼山大山深处,从被人误会、无人理会到形成共识、受到拥护,带领当地群众将花萼山建设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让老乡们的生活富起来美起来。
周永开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最根本的就是他所说的“把党当成灵魂和生命”。这样一种令人仰望的崇高信仰,似乎有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和距离,但影片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充分褒扬周永开的崇高信仰的同时,将他放到一个具体的、生动的情境中,通过具体的、生动的、富于艺术性的细节来呈现,增强了崇高之美的生活态、亲和力、能见度。比如周永开回家“偷”自家粮食支援修水库一场戏中,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请他吃糖,他看到那么多糖,立刻生了气,认为这是妻子从单位偷回来的,对妻子和孩子们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而这些所谓的糖,都是妻子为了哄孩子,捡了旧糖纸,包上石头做了假糖,一天存一颗,骗孩子说等爸爸回来就可以吃了,因为爸爸会带糖回来。而妻子则早就为周永开准备好了自家的粮食给他带走。这场戏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就在于将周永开的大公无私放到家庭和亲情的矛盾之中,让观众既看到周永开的高风亮节,又能够经历强烈的情感体验。又如张钱宝气焰嚣张地带人雨夜围攻纪委,有人建议报警抓人,周永开反对,因为来的都是迫于张钱宝压力的工人。这就既体现了周永开的嫉恶如仇、一身正气,又体现了他对工人、普通人的真情。还如周永开为了帮助老乡们破解山下无法种活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萼贝的难题,带着人上山去背适合萼贝生长的土,下山途中,他体力不支,有人劝他把土倒掉一点,但他却舍不得,最后摔倒身负重伤。在这样的细节表达中,周永开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崇高精神,得到生动而深刻的诠释。再如家人们趁过年来看望周永开,周永开却在山里,于是一家人在厨房拉家常,建议让周永开去申请带电梯的经济适用房,这样更方便,以后孙子也需要。但周永开妻子说,周永开表示房子应该分给年轻人,好让他们安心工作。这个周永开不在场的场面,观众却强烈感受到了周永开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精神和清白家风的在场。这一系列具体的、生动的、富于情感的叙事,使得周永开崇高的精神之美打动人心。而周永开给从未见过大海的妻子送上一瓶海水以表相思、与妻子一起补拍地下革命年代因为保密需要没有拍的婚纱照等情节,又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浪漫与柔情,使得周永开的形象更加饱满。
影片最终意味深长地定格在周永开面向花萼山的背影。可以想象,他的眼中一定充满深情与欣慰。“一生忠于党,赤诚为人民”的周永开,其崇高精神和人格风范必将随清风传扬、共青山不老,理想信念之花必将永远盛开。
(作者为中国艺术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