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以及观众的观看习惯都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开始朝着视频化、故事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纪录片的传播形式已经基本不再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民族文化以影像化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在新媒体时代下,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出非遗纪录片的传播新路径,不断推动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新媒体时代非遗纪录片对外传播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记录着我国五千多年来的历史变迁,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近年来,为保护和传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各大电视平台、网络视频平台创作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通过影像化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这些蕴含着深刻文化内涵的非遗纪录片不仅在本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发挥着它独有的传播价值:第一,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非遗纪录片的对外传播能够让更多的外国民众了解到中国历史。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记录历史、传播历史。例如,在央视出品的纪录片《中国书法五千年》中就记录了我国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从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到秦朝的小篆,从汉代的隶书到唐代的楷书、行书、草书等,我们能够从整个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感受到我国历朝历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这为国外民众了解中国历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非遗纪录片的对外传播能够向外国民众展示我国的大国形象。国家形象的塑造能够依靠直观、生动的纪录片来实现,例如,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向大众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而且在纪录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正在变化着的中华大地,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同样表现了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富有生气和活力的中国人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坚韧不拔,《舌尖上的中国》为外国民众展示了开放包容稳重的中国形象。第三,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非遗纪录片的对外传播能够有效增强国际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与其他国家、其他文明产生过碰撞和交流。非遗纪录片在记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记录了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互动往来。由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瓷器之路》,主要展现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动的历史,中国陶瓷的传播从唐朝时期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河西走廊、丝绸之路成为传播瓷器的重要地理标记。该类纪录片中讲述的对外交流史成为现代我国同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民众实现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机。
二、新媒体时代非遗纪录片对外传播的新路径
非遗纪录片的海外传播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它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动态工程。在新媒体时代下,非遗纪录片的对外传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其一,加强媒体融合,构建非遗纪录片的立体化传播。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尤其是在对外传播中,新媒体技术更加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等多种特征,能够迅速、高效地实现信息的传播。例如,在国内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和腾讯、优酷、哔哩哔哩等视频软件以及在国外的YouTube视频平台和Twitter社交平台中,创作者和出品者一旦上传了非遗纪录片的有关内容,国内外的民众就能够随时随地地实现在线观看,同时还能够通过评论和弹幕与其他观众进行实时的互动和交流。同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虽然在即时性、互动性方面有所欠缺,但是传统媒体仍然以其强大的内容制作和品牌优势吸引了众多的受众。为了促进非遗纪录片在国外的深度传播,我们要继续加强媒体融合力度,有效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技术的综合优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扩大化传播和发展。在非遗纪录片的传播过程中,要通过已经构建好的传播矩阵,实现技术突破,创造出全新的传播方式方法,以国内外通用的新型媒介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传播技术,打造非遗纪录片的传播新路径。其二,转变思路方法,实现精准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对外传播不是盲目的,而是精准的、有目的的,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外国受众的需求,改变传播思路和传播策略,最终实现精准化传播。一方面,要加强对于非遗纪录片的内容建设。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是不同的。我们要结合各国民众的不同需求,打造多种非遗主题,实现各项非遗内容全覆盖;另一方面,要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精准投放。要通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将符合不同受众精神需求的非遗主题纪录片实现精准垂直的推送,从而有效增强非遗纪录片的对外传播效果。与此同时,在非遗纪录片的对外传播过程中还可以根据海外观众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有效增强非遗产品和非遗服务的生产消费,以此来带动有关信息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其三,增强创新精神,注重对影片内容的重构。非遗纪录片要想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扩大化的传播和发展,就必须在内容构建上符合外国民众的观看习惯和观看方式。西方国家追求个体价值和个性化发展,在海外热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电影《天工苏作》之所以获得国外民众的青睐,不仅是因为它讲述了苏州巧夺天工的绝美非遗艺术,而且是因为该部纪录片从苏作代表性传承人入手,展现了苏作传承人的个性化价值,更加具有观感。因此,在后续非遗纪录片的制作当中,我们也可以从平凡人物入手,通过个体的生活命运最终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发展。其四,坚持文化自信,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促进非遗纪录片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要继续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要进一步加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梳理和探究,根据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特点创造出多种类型的非遗纪录片,以不同的视角和方式来讲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努力构建和维护好新媒体这个对外传播的平台和窗口,创新开发新型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能够有效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而不断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研究项目“基于多学科融合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译介与传播模式研究”(编号:2022ND048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