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翻译理论”由中国翻译家金隄在美国翻译学家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基础上提出,他在 1989 年出版的《等效翻译探索》中继承和发展了奈达使用的结构主义翻译方法,将长期翻译实践的过程中的经验正式总结为“等效翻译”,强调翻译意义准确的重要性强于形式。在十余年之后,英文原作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以充满想象力与奇幻效果的“神奇魔法世界”吸引了全球观众,在全球被翻译为60多种语言广为传播。《哈利·波特》系列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传,译者与原作者一样更加功不可没。为了还原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魔法世界的诸多神奇之处,展现这一世界经典IP的魅力,全球无数译者也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以深厚的翻译和语言文学功底让影片中的角色更加饱满,让读者身临其境,展现出了神奇魔法世界的魅力。本文将从等效翻译理论出发探寻不同文化模式影响下《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语词表现,感受这一经典翻译方法的魅力。
一、强调接受者的直觉感受
等效论将接受者能否完全了解译文内容为衡量翻译水平的重要标准,强调接受者的直观感受。这并不是说接受者比作者或译者更重要,而是因为过去的翻译理论更加侧重从“原作”到“译作”这一转换,将整个翻译的过程终止在文本显现的时刻;但是在等效等效论的观点中,到达译本还不算真正完成,译本中的所有内容还必须被读者真正有效地接受,完整的翻译过程才算结束。换言之,等效翻译理论要求进行翻译时充分考虑文本接受者的直觉感受。但接受者本社是具有多样性的,只有少量书信、对话等本来就是以个人为对象的文本,译者才可以根据接受者本身的特性进行有的放矢的翻译;对于《哈利·波特》这样读者遍布世界的电影翻译而言,任何编剧、导演或翻译都不可能熟悉全体接受者中的每个观众,最多只能了解其中部分粉丝群体的群体特点。此时,翻译就要着目于使用目标语的全体观众,把握他们共同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文化背景。
《哈利·波特》电影系列中出现了大量由原作者J·K·罗琳原创的生造词,尤其是在地名、法术名、咒语名、魔法世界特有称谓方面。将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两种译文进行比较,则能看出它们的侧重点。例如,《哈利·波特》电影世界特有的精英巫师执法者“Auror”,大陆翻译采用音译和意译结合的方式(但更侧重于前者),翻译为“傲罗”;而台湾翻译则完全采用意译,将其翻译为“正气师”。相对而言,台湾译法更方便读者“望文生义”、自由联想,能领悟到这一职业是“身怀正气的巫师”,符合原作中“Auror”群体与黑巫师、黑魔法斗争到底的执法者身份。在地名的翻译上,例如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设定中位列“欧洲三大魔法学校”之一的“Beauxbaton”,这所学校坐落于比利牛斯山上,四周以魔法变出的群山环绕。大陆翻译采用音译方式将其翻译为“布斯巴顿”或“布斯巴顿魔法学校”;而台湾翻译则完全采用意译,将其翻译为“波巴洞”,使用“洞”来描述地点尽管并不贴切,但同样更方便读者在潜意识中将其作为一个地名接受。在强调“效果相等”的等效翻译理论下,译者要深究原术语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还要在同时非常熟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前提下掌握准确的语感,才能达到和原文作者、读者都呼吸相通。
二、重视语言的实质而非意境
等效论中的“等效”强调实际效用的动态相等,在强调接受者实际感受之外也强调了翻译文本应该包括信息的全部作用,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三大要素。一般电影台词语言的翻译经常存在重意境而轻事实的倾向。但是如果一味强调贴合“美感”“意境”“原作美感经验的再度创造”“译者和原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契合”,把注意的焦点放在意境上,就很容易忽略了电影内容的真正精神实质,误导观众对电影的理解。
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翻译中,翻译为了呈现出魔法师世界的神奇美感很容易犯重精神意境的模糊表达,而轻内容实质,以至让译文只顾文字优美而不求准确达意。例如,“the Order of the Phoenix”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邓布利多、麦格召集了许多反对黑魔法的精英巫师的创办的秘密结社,近现代魔法界最具代表性的地下革命组织,其成员包括从巫师到哑炮、傲罗、酒吧服务员、小偷等魔法世界的“三教九流”,是抗击伏地魔与黑魔法使用者“食死徒”的先锋。在中文翻译中,大陆与台湾分别在契合当地语言使用习惯的基础上将其翻译为“凤凰社”与“凤凰会”,都是依据译入地文化的不同,在不改变原本意思的基础上采取让当地人更加能接纳的语言来理解原著,达到了最大限度还原人物性格和重要情节的作用。但日语翻译却另辟蹊径地融合了动漫中的常见组织“骑士团”,将其翻译为了“不死鳥の騎士団”。这一翻译虽然在意境氛围上取胜,在日本亚文化发达的环境中显现出了结社成员的勇敢与高贵品质,自带“中二气”;但欧洲骑士团的成员以贵族为主,在具体事实上并不符合《哈利·波特》系列原著中凤凰社成员的身份,因此不太符合等效翻译的要求。一般的观众和不对照原文的电影引入机构是不会发现其中问题的,所以翻译理论界和评论界对于这一错误的纠正偏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 在实际语境中综合讨论
在实际翻译中,是由于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壁垒也是翻译中常见的问题。有时,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单一,不变动任何内容,反而会在具体的话语环境中造成信息差和语音通达的困难。
在等效翻译中遵循实际语境,让角色进行符合他们身份、心理与说话环境的“发言”有重大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电影角色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并且使电影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哈利·波特》翻译中的对等问题不是词与词之间的对等,而是整句或整段译文给读者的感受和原文给读者的感受之间的对等。为了达到效果上的对等,译文必须在其实际语境总达到自然和通达。例如在电影中,假期结束后的罗恩在开学第一天沮丧不已,说到“Well, you can’t say it wasn’t an interesting first day back.”这句话的表达使用了双重否定,直译是:“唉,你们也不能说返校第一天没什么意思吧!”这样观众不管是看字幕还是听配音都显得过于笨拙且拗口;译者将其译为“唉,第一天开学真高兴啊”。将双重否定翻译为肯定表达不仅通顺流畅了许多,电影画面中罗恩闷闷不乐的神情也与这句话的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言不由衷地说着“高兴”,但罗恩到底年少天真。在“言不由衷”中带着贪玩的孩子气让观众们忍俊不禁。这个例子说明在电影的语言现象中,语言的实际语境和表达内容实际上是统一的,这个统一体对使用这一语言的人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等效翻译的翻译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在实际表达要产生改变时,注意没有发生变化的实际语境就很好达到自然生动的效果,符合等效翻译要求遵从具体语境、反映具体事实的要求。
(作者系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