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落实全国电影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广东电影高质量发展,广东电影界日前在深圳举办“从文学到电影——全省电影编导与制片人培训班”, 探讨有关改编电影的一些热门话题: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个性(文学形象与视听形象的差异),以及两种艺术形式的共性(如怎样讲故事,“故事的创意与生成”就是小说与电影的交叉点),两种艺术形式巧妙融合之后,如何熔铸成一种“1+1>2”的综合艺术,既有很高的文学性,又有很强的声画表现力。
本次培训班为期三天,由广东省电影局主办,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承办,花城文学院协办,省内100名电影编导与制片人参加了培训。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长李凤亮以“文化创新助推文化自信自强”的角度,建议学员们在制作电影时提炼一个文化落脚点。每个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时都会选取或创造一个文化特点来发力,每部电影同样可以找到一个自身的文化特点,从而提升影片的文化价值。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林侠从电影与文学的本体观念出发,选取《乡民》(改编贾平凹的《腊月正月》)、《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苏童的《妻妾成群》)、《让子弹飞》(改编马识途的《夜谈十记》)等案例,分析、总结电影改编的缘由、途径、类型及其成功的因素。
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结合《流浪地球》等作品,谈科幻创作的要点以及从小说向电影转换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他说,科幻小说跟科幻电影有紧密联系,新世纪科幻小说的繁荣也促进了科幻电影的发展。但科幻创作是非常专业化的领地,没有充分的热情,深度的类型掌握,是无法正确进入创作状态的。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院长李学武聚焦于科幻、奇幻电影世界观设定的方法与技巧。她从三个方面作阐述,首先是世界观的层次,其次是世界观设定的基本原则,最后给出设定的五个技巧,并带领学员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创作练习。
小说家、影视编剧海飞强调,如何构架故事和切入角度,以及主题的确立,是创作的重中之重。创作者眼中的剧本和观众眼里的电影,出发点和审美视角,都是不一样的。如何共情,是一个新的创作课题。
知名网络作家、国家一级作家阿菩介绍了网络文学改编为影视作品的优势:网络文学有完整的世界观设定、人物角色、故事结构,比许多原创的影视剧本更具有文学的完整性。同时,网络文学的迭代速度是传统文学的几倍,因此更容易产生适合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成熟作品。
文学创作一级作家、戏剧及影视编剧庞贝指出,现在电影业在商业化的路上一路狂奔,很必要再重申“电影美学”的概念。即电影是什么?电影还是不是艺术?电影是否应有文学性?他从资本、票房、制作,观众四个方面与学员们分析了电影生态现状。他以英格玛·伯格曼为例,探讨了“多元化之可能:世界电影大视野中的文学作品改编”,以及“‘作家电影’的成本与成就”等话题,并以《红高粱》等为例,探讨新时期中国题材电影的文学性。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举例分析电影中蕴含的地域文化,如风景、方言等。他说,电影作为一门以叙事为主体的艺术形式,其主要内容是讲述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的的社会生活,本身就蕴涵一种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电影文学性的一种体现。
小说改编电影,也可以借鉴翻拍老电影的成功经验。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秘书长郑大卫分析了影史上多部电影被改编和“致敬”的案例,如《阿凡达》和《风中奇缘》,《荒野大镖客》和《用心棒》,新旧版的《你逃我也逃》《西区故事》等。他认为,并非每一部电影剧本都必须是原创,改编他人的作品,只要改编得好,也可以成为富有新意的佳作。
学员们认为,本次培训班探讨文学性和电影化如何交融,文化品位高,实用价值也高,有利于广东电影拓宽题材领域,丰富电影的表现力。(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