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拍摄的经典主旋律电影谱系中,1958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王苹导演,孙道临、袁霞主演的谍战题材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影响了几代中国观众,是红色经典中的“经典”。《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是新中国第一部谍战(或“地下活动”)题材的影片,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地下战线活动的影片,其中李侠被捕前发送给延安的最后一句台词“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成为无数中国观众心目中难以磨灭的银幕记忆。近年来在各种文化形式与文化媒介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改编自《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同名舞剧、电视剧、话剧、黑白转彩色4K修复版本,以及基于舞剧制作的舞台电影接连与观众见面,这部红色经典也在跨媒介的改编中呈现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谍战情节的创造性改编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改编自我党地下工作者李侠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党中央进行秘密通讯,最后不幸被捕牺牲的真实事迹,展现了共产党员李侠与何兰芬在日军特务部门的步步紧逼下从上海往延安传递情报的地下工作。在经典电影中,编剧围绕着李侠通过地下电台秘密传递情报这一核心场景展开,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特务曾经逮捕李侠与何兰芬,但李侠在审讯中并未招供,只好在监禁了半年之后释放了他;变节者姚苇充当了日本特务,李侠利用他的身份深入虎穴,假扮重庆方面的国民党特务巧取敌人头等重要情报,并在敌人逮捕前离家隐蔽,成功逃脱,坚持地下工作;在渡江战役前,李侠主动承担了传递敌人江防计划的重要任务,为此不幸被捕牺牲。其中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的故事安排,电波传递与敌人搜捕间惊心动魄的敌我斗争都令影片的谍战情节叙述充满吸引力。在围绕着情报传递的革命斗争故事中,导演和编剧还有机穿插了李侠与纺织工共产党员何兰芬从假扮夫妻到互相产生感情、生下孩子的爱情故事。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地下斗争与温馨家庭生活的融合,都让观众们切身地被革命先辈刚正不阿、不畏牺牲的精神所打动,“假装夫妻”到同一革命信念下的两人逐渐产生感情,在组织批准下“假戏真做”结为夫妻等经典桥段,也被许多谍战题材影视作品所借鉴。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情节上延续了经典电影版本的基本故事内容,以及老裁缝与小裁缝、日伪“双料”女特务交际花柳尼娜等经典人物,但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倒叙、插叙等乱序时间交错叙事的手法,将原本写实的谍战情节创造性地改编为写意的情景展现。整部作品从舞台一侧展现李侠夫妇的日常生活的表演开始,继而在另一侧亮起灯光,展示李侠在延安接到重要任务后前往上海工作,与何兰芬接头等当前故事之前的“剧前史”;再例如李侠夫妇从裁缝铺拿到新买的旗袍,回到家中后拆开旗袍侧面的缝线,抽出情报,此时舞台的另一侧,老裁缝和小裁缝的演员演绎了在制作这件旗袍时将情报缝入夹层、随后敌人特务机构前来搜查,革命同志不幸牺牲的场景。这样的叙事方式将原有电影的线性时间结构完全打乱,利用空间化的故事展现大量展现共时性的故事演绎,让整体叙事开放自由、不拘一格,充满创造性。
同名电视剧则采用了许多谍战影视作品中常用的元素与表达,更注重悬念和紧迫感的营造。经典电影以李侠在延安接受党组织任命、准备前往上海为开头,电视剧开篇则是一名正在发报的地下党员被日本特务逮捕,显现出紧迫感与危机感;随即才将场景切到延安大后方,通过延安方面首长传达出党组织内部存在内奸、地下组织遭到毁灭性打击的事实。李侠临危受命前往上海后直接来到天福客栈后,客栈老板娘何兰芬正式向他介绍上海情报组织的大概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是上海情报站剩下三个人,而出卖组织的奸细一定藏在他们当中。接下来,李侠需要在一组组长金达、二组组员吕道维和白丽瑶三人之间找出真正的奸细。在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编剧采用经典的谍战电视剧创作手法,让李侠假意向延安发送电报并分别安排有嫌疑的三人到不同位置准备接应,从而通过信息暴露的环节与日本特务的行动来反向判断真特务的身份;同时,延安的情报员假装收到电报,按照事先部署释放假信息,迷惑潜藏在延安的日军间谍。可以看出,当代的谍战情节改编比起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更加注重气氛的营造,正邪莫辨的角色身份,以及扑朔迷离的人物命运都牵引着观众的注意力,为故事的发展和推进制造出巨大的悬念与动力。
二、主要角色的当代化重塑
《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中国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永远鲜活动人的革命者形象,这些坚强果敢、乐观坚毅、临危不惧、勇于奉献的形象伴随着电影的重映在几十年时间中代代相传,尤其是其中相濡以沫、感人至深的李侠夫妇,为后来的跨媒介创作奠定了人物重塑的创作基调。其中,不同媒介对人物核心的把握与塑造方式又各不相同。舞剧版本中,每位舞蹈演员都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融入了舞蹈的动作与技巧中,用肢体去塑造和刻画鲜活生动的人物;话剧与电视剧版本则结合了动作、仪态和台词传达人物内心的所感所想,每个动作与表情都带有独特的性感与魅力,让观众对所有主要人物的身份特征一目了然。
在对男主人公李侠的刻画上,舞剧版本的刻画基本遵循着经典电影版本中刚毅果敢的正面形象特性,他的舞段大多数通过的稳定低重心动作表现掩护身份中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温和儒雅,其中敏锐精明的动作也流露出一名红军老通讯员的沉稳可靠;在一些抒情性较强、或氛围较为紧张的桥段中,李侠也通过大线条的、张力十足的动作表现革命战士的勇敢与大无畏精神。在电视剧版本中,李侠的身份特性从通讯员向特工转变,加入了许多他以一己之力展开调查、惩奸除恶的桥段。例如李侠怀疑的三名“内鬼”都没有透露情报的时间和动机,李侠就去传递情报的路上实地勘察,果然发现假扮车夫的吕道维可能向假扮店小二的敌特人员传递情报。在利用一通假电话坐实了吕道维的特务身份后,李侠也采用反间计服药假死,制造出吕道为假传情报的假象,让他失去日方的信任,从而借日方的手除掉了内奸。这样的人物塑造方式借鉴了同类型电视剧的做法,丰富了男主人公大智大勇的性格特征。
而在对女主人公的刻画上,现代媒介对这一角色的重塑作用更为明显。在原作电影中,何兰芬是一名来自纱厂的共产党员,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嘉兴女工人。王萍导演在这一角色的塑造中结合了当时社会主义文化对女性劳动者热情、勤劳、积极一面的强调,展现了何兰芬作为“革命女性”坚强无畏的一面。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何兰芬的动作以现代舞结合古典舞设计而成,其中有许多显示身姿婀娜的摇摆动作,在与李侠的双人舞蹈中也有很多被托举的动作,显现出上海女子的轻盈温婉、柔美细腻,更加符合当代的女性审美观念。电视剧中的何兰芬则成为地下党接头地点天福茶楼的一名接待,与男主人公李侠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接线员,还曾经因为怀疑李侠身份将他打倒在地,让原本准备离开上海的李侠不得不立功自证清白;而在与男主人公李侠的关系上,新版本电视剧中的二人原本是在地下工作中朝夕相对的同事,李侠在解放区还有一位恋人路梦惠;后来路梦惠因郭守成叛变牺牲,李侠与何兰芬遵照路梦惠的遗愿在她坟前结为夫妻。可以看出,电视剧编剧更多地强调了何兰芬的社会属性与自主能力,让女主人公也具有了如同男主人公一般复杂的人格与身份特征,在地下工作中积极与敌人斗智斗勇,身份多变、个性鲜明,显示出当代社会文化中性别意识的进步。
三、革命情怀在技术力量下的跨媒介再现
跨越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十七年时期、十年动荡年代和改革开放等重要的历史时刻,《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红色革命情怀成为中国红色故事片中一面历久弥新、永不褪色的精神气质。在同名舞剧中,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让灯光与舞美设计极其有力地配合烘托了革命浪漫主义的氛围,在舞台空间的设计上强调变化感与流动性,利用多块可移动投影立板的推拉、旋转对舞台空间进行多元化分割,配合投影画面与灯光,对整个舞台进行了虚实结合、光影相生的梦幻处理,不仅营造了极强的氛围渲染,更起到了引导观众视觉中心,凸显谍战故事中微妙的人物关系、烘托角色细微情感的作用。在舞台的技术力量下,多媒体技术超越了单纯的舞台美术的设计,在提示时间地点的作用外烘托出不同情节的气氛与情感,成为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同名舞台版电影影像已经制作完成,这也是经典故事中的革命情怀的又一次跨媒介转变。
除此之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与中国电影资料馆一同历时7个月完成的《永不消逝的电波》4K彩色修复版也在2020年重新登上院线,以全新的面貌和广大观众见面。《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的修复工作主要包括胶片坏点修复、重新上色、提升清晰度以及数码化四大方面,技术人员要在将胶片转制到数码拷贝的过程中,逐帧将画面放大到原本的四倍,查看并修复胶片上的刮擦痕迹、霉斑、亮点、黑点、缺帧、跳帧、高反差、呼吸闪烁等各种问题,最后让影片能达到4K高清晰度上映的技术标准。在最终的成片中,不仅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的影像,也可以在清晰的层次、淡雅的色彩中重新体会经典红色故事朴素、简练、淡雅、含蓄的基本风格。可见,中国经典红色电影的生命力并不会着时间流逝和技术革新而消逝,而是在新时代与新技术下迎来新的春天。
(赵欣系玉溪师范学院讲师,汤燕妮系陆军军医大学助教)本文系2022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招标项目《“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的时代价值、深远影响研究》(项目编号:ZDZB2022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