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电影大多取材于真实生活,以多媒体演绎丰富的故事情节、以地道的语言表述创设语境仿真环境,这对于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开展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改善国内高校英语教学语言环境先天性缺失的现状。现阶段,教育界已充分肯定英文电影在英语视听说教学资源中的重要定位,能够在提升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学习趣味性与挑战性的基础上,增强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综合技能。事实上,英文电影已发展成为新型教学方法之一,凭借丰富、通俗、地道的语言和会话创设生动的视觉、听觉和对话情境,使学生获得语言代入感,激发学生语言表达欲望,驱动英语专业学生从喜爱影片转变为喜爱英语学习。英文电影能够综合运用着装、手势等超语言线索塑造各种视觉形象,使学习者能够通过观看电影感受超文化特征信息,激发内在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效果。
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电影资源
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旨在提升学生听力理解水平、口语表达能力与英语分析理解能力。高校已明确语言交际与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为视听说能力,明确英语原声电影资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在此宏观目标指引下,高校应结合更加具体和特殊的教学目标,确定英语电影资源选择范围与筛选原则,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逐步从基础性的英语电影过渡到高阶性的英语电影。例如,针对英语水平较低的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将Love Actually(《真爱至上》)电影引入教学中,以多人之间的恋爱故事营造喜剧氛围,引导学生从电影中感受中英文化体系中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针对英语水平较高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将The Social Network (《社交网络》)、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等电影引入教学中,以影片中的行业术语、专业短语等针对性训练学生英语听力、口语等综合能力,为其他影片素材的确定提供有效参考。
二、依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电影教学活动
国内教育不均衡问题同样体现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受生活环境、语言环境影响,不同地区学生因认知水平差异使得汉语语言基础与英语语言基础差距显著。对此,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师应依据学生认知水平组织设计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电影教学活动,并兼顾水平较低或水平较高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分阶段组织相应电影教学活动。具体而言,英语教师可将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活动与配音教学活动贯穿于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全过程,并针对性调整不同阶段的具体活动。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英语教师应分配给学生不同角色来模拟英语电影中的片段对话,并对角色性格、声音特点作出相应提示,辅以提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角色性格、语言特点的理解,着重加强学生发音训练。针对高年级学生,英语教师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使学生在透彻理解英语电影情节的基础上自主选择配音角色,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着重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等。
三、尊重学生个性,创新电影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加之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形势日益凸显,英语电影内容、主题呈现与时俱进的特征,需要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贯彻落实英语电影中宣传的“以人为本”“重视个体”理念,遵循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在动态性、精准性把握学生心理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包括项目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以营造和谐的电影教学氛围和真实的语言学习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思维,使得英语视听说教学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良好平台。具体而言,英语教师可以将具体的英语电影教学转化为项目教学,明确学生具体能力的提升,并结合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针对具体影片展开互动交流或合作改编,将对英语视听说学习的疑问、重难点融入到情节设定过程中,并以对话方式给出解答方案,逐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视听说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立足长远发展,凸显电影智能化教学优势
近年来,英语电影已实现产业化,并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改革呈现出迅速裂变趋势,与英语专业教育等形成跨界融合发展模式,进而对英语专业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其中,与多媒体教学、智能技术教学息息相关的英语视听说教学更加需要重视学生终身发展需求,践行英语电影智能化教学模式。一方面,英语电影传播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传统的电影院拓宽至抖音国际版、国内版等社交媒体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研究专门的英语电影传播课题,包括电影题材选择、电影英语知识点剖析等,使得英语电影成为延伸视听说教学时空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英语专业教师可以借助人机互动模式,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身对英语视听说学习的观点和看法,对英语电影教学情节畅所欲言,而后由英语教师运用智能技术进行信息汇总,进一步调整智能化教学系统中对英语电影的筛选、分析功能模块,并完善相应微课、慕课等教学内容,使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更加契合学生长远发展规划。
(作者系西安外事学院国际合作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