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8月14日,潇湘电影集团拍摄的抗战时期电影《烽火塘田》研讨会在京举行。
影片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导的知识分子群体在国统区湖南邵阳塘田创办战时讲学院的革命历史故事,塑造了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为代表的一群报国救亡、热血激荡、教书育人、刻苦学习的抗战师生形象。
专家们认为,《烽火塘田》真实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时期培养抗战人才的战略眼光及其努力实践,在统一战线框架下组织知识分子在湖南邵阳塘田艰苦办学的历史事件,栩栩如生地塑造了在战争动荡中奋发砥砺、坚持教学的师生形象。
填补抗战题材电影空白
著名电影评论家仲呈祥撰文分析该片创作特点:该片集中表现了1938年为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培养抗日骨干人才,历史学家吕振羽受徐特立委托,代表中共创办“塘田战时学院”的故事,填补了抗战题材影视创作中的这一空白。这对于传承弘扬党领导的办学教育优秀传统,学习发场吕振羽等前辈的革命精神和学者人格,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赞赏《烽火塘田》填补抗战题材、红色题材创作空白的同时,又与地方红色文化进行了较好结合,尹鸿认为“塘田战时学院有望成为旅游点,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在那里接受革命历史文化教育,这是非常独特的”。
《烽火塘田》导演周琦透露,电影创作之初就瞄准的了青年观众群体,但对于许多青年观众而言,塘田在哪里?吕振羽是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不知道的,《烽火塘田》要告诉他们的是“在抗日战争敌我交战激烈残酷的1938年,在国统区邵阳塘田集聚了这样一群著名文化学者和热血青年在艰苦办学,培养抗战人才”。
立足“湖南特色”的独特历史之作
多年来,潇湘电影集团坚持高扬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可贵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配置地方文化资源,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以中小成本创作拍摄了像《烽火塘田》这样一批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优势和创作传统。
在《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看来,《烽火塘田》同样是一部延续“湖南特色”的优秀作品,“影片从湖南的历史自身出发,为我们奉献了一部有题材的独到性和艺术的独到性的优秀作品。”
谈及影片内容,康伟赞赏片中出现的众多体现统一战线特点的人物设计:“以吕振羽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充满了正义的力量;黄埔六期的刘教官充满了军人的特色;还有有进步青年、出家人、土匪等。各色人等最开始并不是统一的目标,慢慢地走到一起,通过教育和激烈的思想冲突,通过观念的转变,情感的历练,最终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小小的集体。影片从这样一个集体出发,生动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几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的历史性作用,展现了青年人在历史大潮中的抉择。”
全国政协委员、《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同样对片中的人物塑造给出了较高评价。在他看来,《烽火塘田》很好地诠释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一主题,“表达了那个时代一批先进知识青年,在以吕振羽为代表的共产党的培养和领导下,从热血青年逐渐成长为民族战士,成长为一手拿枪一手写文章的民族战士。这些战士后来成为星星之火,散落在民族这片大地上,成为中华民族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一种重要力量。”
对于电影中的人物设计,周琦介绍,影片创作重点之一,就是要把国共统一战线背景下的不同人物构建起来,要在简洁真实的烽火历史图景展示下,将国共统一战线下的暗流涌动、矛盾交锋、求同存异作为一条暗线陪衬烘托叙事主线,通过十分具体的人物生活细节和生动的个性风采以及人格魅力,展现这个意义丰富的历史事件。
当日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欣赏作为《烽火塘田》题材的影片融入较强人文性的创新。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表示,看完影片“能够感受到共产党确实是中流砥柱的作用,它不是把这一口号塞给观众,而是通过精神提炼引发观众共情”。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认为,该片是抗战历史大洪流中以小见大的人物群像的汇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认为,影片起到了记录历史的作用,希望影片的上映,将塘田战时讲学院的历史,传递给更多观众。
据片方介绍,《烽火塘田》将在今年9月全国上映。
(杜思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