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西方媒体注意到,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号召力正在减弱,最近在中国市场上映的多部美国影片都没取得前些年好莱坞大片所引起的反响,相对而言,现在中国观众明显更青睐本土电影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全球电影工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表征之一。这不能归于所谓意识形态等方面原因,因为中国电影市场持续高度开放,一些重要美国电影都在中国上映。当下这种现象既与中国电影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也和美国电影在中国市场遇到的新情况密切相连。
当下一个有目共睹的重要变化就是中国电影工业正在迈向成熟,中国电影的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性。中国电影对本土观众的理解与把握以及自身整体能力的提升,则是中国电影发展整体质量提升的前提。跨出疫情之后,中国电影原有的积累开始得到释放。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中国电影的类型越来越多样,而且不同类型的电影都有机会得到观众肯定,这正是电影工业整体迈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无论今年春节档的科幻巨制《流浪地球2》、以“三一律式”紧张戏剧冲突吸引关注的历史题材影片《满江红》,还是今年暑期档的悬疑片《消失的她》、国漫电影难得的突破性佳作《长安三万里》,或是诸如神话史诗大片《封神第一部》,都显示出中国电影在多个不同类型上的进步甚至成功。这些电影无论题材和创作角度的选择、剧作的想象力和完整度还是整体表现力都达到较高水平,可以说是佳作迭出。这让中国电影市场处于本土电影的强大支配力之下,来自本土的多样类型影片的成熟也成为电影工业具有活力的重要体现。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的独特特点得到更大程度发挥。中国电影观众的庞大基数和近些年来影院数量的巨大增长,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电影工业能力的增长也是和更准确地把握本土观众的兴趣相联系的。换句话说,当下中国电影深深植根于本土观众的兴趣之上,提供了让他们更感兴趣的选择。中国电影也越来越与中国的生活形态和文化精神紧密连接,来自本土的原创力和想象力通过多样化的路径和方式与中国观众的需求达到相当程度的契合。由此,本土的原创性成为中国电影新近亮眼发展的重要支撑,原创力量在诸如《长安三万里》这样的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种原创又是基于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基于中华文明特性,因而也具有了文化上的高度适应度。中国电影的“中国性”让它具有了真正强大的吸引力。中国电影在本国市场取得的成功,也将成为以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迈向全球市场的进程,同样需要这些本土经验以及相应的想象力,只有久久为功才可能取得更多成就。
如前所述,作为具有全球性影响且高度成熟的电影工业代表,好莱坞电影最近在中国市场不太尽如人意的表现也引起了关注。为了避免票房失利,好莱坞电影正在过度消费以往一些“大片”的号召力,有些片子续集已经拍了将近十集,这种为了稳固基础票房而缺乏原创的表现并不能获得中国观众的高度认可。故事本身的平庸已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工业化的高水准制作往往被无新意的故事情节所钳制,这是其吸引力减弱的关键。
其他一些与此不同的电影,也往往由于高度关注美国内部的要求和问题,而缺少便于中国观众理解或感兴趣的点。这些美国内部因素涉及“政治正确”的族群和性别等议题,确实反映出美国国内现实,具有对于美国内部的重要性,但中国或其他国家的观众对这些问题没有什么兴趣,对相关电影的关注点也无切实感受。一些本来为人熟悉、具有相当吸引力的电影,也因某些“政治正确”层面的追求而让原本对此有所期待的观众感到隔膜、陌生。这无关相关议题是否“正确”,而是这种陌生感导致故事不再能够打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
某种程度上说,电影市场的变化也是经济社会变化的一种侧影。中国电影市场的这些变化显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电影已在本土市场获得一定主导性,并且是在开放市场中取得的,这也使其未来发展更加令人期待。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