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暑期档市场屡创新高的背后,更值得欣喜的是众多现实题材国产影片的亮眼表现。《消失的她》呼应了不时见诸新闻的人伦悲剧,在悬疑片的类型叙事中植入了“凤凰男”、女性权利等热门议题;《孤注一掷》首次在银幕上展现了愈演愈烈的互联网诈骗犯罪,强化着“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的现实警示意义;《八角笼中》改编自争议颇多的原型人物,底层少年瘠薄荒芜的生存境况,让惯常的道德评判失去了准星……。这些影片以现实中“话题性”的社会事件为内容,贴合大众的情绪点和关注点,把时代热点和民生痛点转化为市场的“爆点”,构成了暑期档市场坚实的“基本盘”。
苏亮执导的《学爸》也有着类似的“配方”,影片由黄渤监制并担任主演,讲述了父亲雷大力为了儿子(雷小米)幼升小能进入重点学校,使出浑身解数但最终无功而返的心酸经历。尽管故事发生在升学竞争更为激烈的2015年,但那种“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导致的教育内卷,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催生的“鸡娃”现象,在今天依旧是许多家庭难以回避的切身之痛。从8月18日上映迄今,《学爸》收获了5亿多的票房,相对温吞的市场表现似乎意味着,影片中“话题”的热度并没有充分转化为观众看电影的热情。
《学爸》正面展示了教育的现实难题,描绘了一幅惨烈甚至荒诞的“鸡娃”全景图。影片中雷大力为了儿子能就读名校,先后用了找人托关系、购买学区房,报考特长生和申请贵族学校等办法,基本涵盖了当下社会达成类似目标的主要途径。要在这场竞争中获胜,除了强行“鸡娃”提升孩子的应试成绩,比拼的更是一个家庭的人脉资源、社会关系和经济实力。它的惨烈之处在于,无论雷大力这样的中产小老板,还是类似火嫂(万茜饰)夫妇的工薪阶层,以及片中那些哄抢学区房、坐满培训班的家长们,置身其中的家庭都会无所不用其极。荒诞其实是惨烈的伴生物,它意味着对理性和常识的背弃,比如雷大力会加价求购“凶宅”,雷小米拜师学习冷僻的编钟演奏;荒诞也是对意义的消解,跻身精英阶层的小姨(张钧甯饰)为了孩子读书,也需要刻意参加聚会,结交朋友,这个当年被“鸡”成功的娃不得不继续“鸡”着自己。
透过这张全景图,《学爸》讲出了产生“鸡娃”的社会成因。正如影片中多次提及的输和赢,教育的差异往往对应着人生职业和社会阶层的不同,社会大众不惜倾尽财富争抢优质教育资源,是笃信下一代赢在起跑线才能赢在未来,从而实现阶层的跃升。“鸡娃”所指代的教育内卷,其实是成年人“阶层焦虑”折射在孩子教育上的倒影。
但侧重于全景的展示,往往会导致疏于细节的雕琢,这是《学爸》在叙事上需要指出的问题。与火嫂那种因为“一览无余”的生存现状,所以义无反顾“鸡娃”的家长不同,雷大力是个更具复杂性的角色。这个屡遭挫败并最终“走火入魔”(放弃父子关系以免影响小米面试)的父亲,经历过“学霸”妻子的英年早逝,当初信奉“快乐成长”的原则,对“鸡娃”有着天然的排斥和警惕。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有着与之相似的经验,明知“鸡娃”有害,又不得不投身其中,而相似是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最可靠的前提。
从儿子的快乐玩伴到望子成龙的“苦逼”老爹,是雷大力这个角色的人物弧线,但这种“复杂”只是停留在故事表面的变化,缺乏内在动因。用岳父的到访来推进叙事可以说相当乏力,翁婿之间原本情感疏远,更何况岳父自己就是“鸡娃”的受害者。要讲清楚雷大力为什么鸡娃,需要告诉观众他内心的挣扎,让我们看到人物原本的信念如何一点点破碎直至最终垮塌,为他最后的“入魔”找到扎实的出处。这是人物自身真正的复杂性所在,只有找准了它,我们才会在黄渤制造的一个个笑料背后看到悲凉和疼痛,才会在同样身不由己的境遇中和角色达成真正的共情。
没有确立起人物的复杂性,让雷大力变成了近似功能性的角色,他在一次次挫败中所失去的,比如朋友的面子、兄弟间的情义、异性的爱慕、谋生的职业和儿子面前的尊严,它们更接近于社会贴在男人/父亲身上的标签,多少显得有些轻飘。“鸡娃”最强大的杀伤力其实在于,这种起因于阶层焦虑,投入巨大的有形/无形资产去追求下一代阶层跃升的行为,它的效果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本身就带来恐惧和焦虑,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推动下,家长和孩子们“愈卷愈烈”,成为了大众的一个痛点。
商业电影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抚慰大众的情绪,但由于对大众心理把握的失准,《学爸》的抚慰功能也打了折扣。这个本来直斥“鸡娃”之害,提倡孩子们各有所长,因材而教的故事中,雷小米和箭箭(火嫂之子)能在“家门口的小学”出类拔萃,那些技能恰恰都是被“鸡”的过程中习得的。在社会阶层趋于固化的当下,如何解决“鸡娃”之痛,确实是一个庞大和漫长的社会工程,但对电影和个体而言,只有正真接受孩子是一个普通人,就是从中脱身的关键。
在某种程度上,《你好,李焕英》就是一个“反鸡娃”的故事,在当年疫情肆虐的环境下,它以母女情深的方式实现了对普通人的接纳和赞许。与之相较,《学爸》不温不火的市场表现,就在于没能踩准观众的情绪点。但无论如何,这种用电影去关注和描绘现实的勇气和追求,值得我们的赞许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