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陕西导演肖齐执导的电影《芳草满天涯》成功首映,影片以“时代楷模”、全国劳动奖章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张玉滚的先进事迹作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张玉滚大学毕业后放弃远大前程,留在条件艰苦的河南老家黑虎庙小学,在二十余载的教学生涯中,心怀大爱去奋斗、坚守、奉献的感人故事。
陕西的电影艺术家们长期以来关注现实、关注教育,怀揣着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不断探索着用影像将现实主义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表达途径,在主旨传达、剧作表现、拍摄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及创新。
在前期,主创团队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在张玉滚原有事迹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化加工,设计了更为立体的人物形象、更有层次感的人物关系图谱和剧情场景呈现及细节表达。例如,在影片中,张玉滚与家人商量他的婚礼操办事宜,面对高昂的费用,二位哥哥捉襟见肘,父亲毫无主意,母亲坚决支持,张玉滚则希望化繁为简,而未婚妻张会云表示女方愿意承担全部费用,道出和张玉滚结婚是她的福气。短短的一场戏,寥寥几句台词,体现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人物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类似如此精巧的剧作处理贯穿在整部影片之中,且符合叙事需要。
影片不再一味地将歌颂人物作为主题,而将读解的视角回归到人性本身,探讨了个人价值实现的人生及命运轨迹。影片中,张玉滚在二十余载的教育生涯中,“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他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张玉滚在抉择与坚守中实现了自我价值,更传递了教育的真谛和精神,影片所赋予的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文情怀,传达出温暖的激情与感动,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在视听语言方面,镜头以近乎白描的方式直观地对准了乡土空间景观,曾经贫瘠的村庄、简陋的教室、无边的旷野和层峦叠嶂的大山,构成了影片重要的视觉造型元素,强调真实的拍摄手法使影像节奏相对缓慢,且充满了“日常感”,提高了影像的审美格调。影片中,张玉滚在河边给孩子们进行授课,他现场演示了:石头可以轻易地将作业本压弯,但是当作业本折成拱形时却可以承载石头的重量,在画面中,拱形的作业本与背景画面空间中的桥梁形成了鲜明的呼应,这座桥也是张玉滚和孩子们产生情感连结的精神空间象征。
电影《芳草满天涯》用匠心构建叙事,以情感打动观众。影片以情感作为主要表达方式,传承并转化了中国电影传统的“苦情”叙事传统,力图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当只有九个月大的女儿出现车祸意外夭折时,张玉滚夫妇呈现出的几近崩溃奔溃的情感状态,强烈的戏剧冲突扣人心弦,无不令人潸然泪下。之后,心灰意冷的张玉滚一度想离开自己曾坚守的乡村,但是看到孩子们在大巴车后追赶的身影、听到一声声“我是您的孩子”的呼喊后又唤醒了人物内心深处的真情和作为教师的职业感,人物情感在交互间得到了更好的升华。影片包含了大量情感表达的成分,张玉滚与父母的情感、与妻子的情感、与吴校长的情感、与留守儿童们的情感、对自己女儿的情感、对故乡的情感,这些细腻的、多维度的情感的链接为影片提供了人物驱动力与叙事支撑,使影片沿着既定主题和情节过程达到叙事深度与情感强度的高度统一。
近年来,国产电影中的人民教师形象逐渐由过去偏重神圣化表达转向为普通人性开掘的教师新形象塑造,诸如《老师·好》《再见十八班》《武林孤儿》《树上有个好地方》等都打破了传统教师刻板的教书育人形象,人物性格样态更为多样,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更为复杂。电影《芳草满天涯》在人民教师形象的塑造上,展示出以张玉滚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教师爱岗敬业、立德树人、砥砺奋斗、无私奉献的现代意蕴,彰显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新作为、新担当和新形象。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教育题材电影的样态与风格,在塑造新时代人民教师形象上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艺术经验。期待更多电影艺术家们能够重视教育题材电影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延续对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表达,深挖时代内涵,创作出更多用心用情讲述新时代人民教师新故事的优秀电影作品。
(作者为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