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从发起策划、剧本研磨、筹备、拍摄、制作历时近10年,才最终与观众见面的影片。这一多半是出于自愿,一小半也是无奈。
这是一部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封神演义》”进行重新解读,在创作上精益求精、锱铢必较一定要做到成功的影片。这完全是导演的自觉选择。
这是一部知名演员对素人表演者“传帮带”的影片,绝大多数已成名立万的演员甚至是老艺术家来“打酱油”,而满屏呈现的都是活力满满的陌生青春素人。这是影片的创新。
这还是一部只要有可能就搭建实景,尽管知道用特效也可以但就是要最大限度实现真实审美的影片。这完全是团队的追求。
这是一部硬生生被“自来水”推向热搜的影片,它已不再只是一部电影,而成为一种全民参与讨论的社会文化事件。
所有这些,在这个观影热情比外部气温还要火热的暑期,不期然间形成了一个值得探讨和深思的电影界的“《封神》现象”。
“十年磨一剑”是否必要?
《封神三部曲》的所有参与者说起“十年磨一剑”,呈现出的正常状态就应该是苦笑吧。电影拍摄首先是一种纯粹商业化的投资行为,长周期地做且只做一个项目,投入巨大成本,对于投资方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渡劫”。
然而,就是10年。虽然2014年始主创团队有了要做《封神三部曲》系列的念头时,电影市场正是一片繁荣蒸蒸日上的好时光。虽然主创团队有着因为要做精品而必须打持久战的准备,却从来没有想到过是如此的“持久”。
“十年磨一剑”,磨出的是基本没有“槽点”的剧本。讲故事才是所有文艺作品的基本功,讲好故事更是成功的文艺作品的最基础要求。《封神演义》在中国已经是差不多家喻户晓,在这样已经有着深厚民间基础的文化IP上动刀,挑战更加大于机遇。于是,让《封神三部曲》在保留国民神话记忆的前提下,实现更符合当代观众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编,并将之以符合工业化和科技化甚至游戏化的手法表现出来,成为摆在团队面前最大的阻碍。最终,君王与社稷退后,家国与民心向前;红颜与宿命退后,教化与奋斗向前,更加人性化也更加中国化的解读,赋予了旧的神话新的时代内涵,也打动了更多观众的心。
“十年磨一剑”,磨出的是几乎全部来自中国文化传统的符号和元素。早在筹备期,剧组就召集了古代文学专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游戏专家、社会学家等,一起开策划讨论会,把关剧情。用三个多月时间,主创团队遍访殷商文化博物馆,调查保留有元明道教水陆画的古迹寺庙和道观,最终决定构建以商周青铜器、元明道教水陆画和宋人山水美学元素融合再创造的封神美学体系。从概念设计到美术组气氛组,再到人物与异兽造型设计,仅妲己的人物造型设计稿就有300多张。服装、道具、化妆,无一不是按照壁画、书籍、文献、民俗等进行美学符号提炼重组,所有的道具放到博物馆里可以乱真。满屏的煌煌之美,尽是中华文化符号的精髓。
“十年磨一剑”,磨出的还有电影人对抗浮躁和繁华的匠心。演员不戴假发套,不穿肌肉服,拍摄不骑假马,不抠图,甚至连李雪健老师都不配音,用原声。电影结尾处,伴随着旋律出现的万人演职员表,有的还打着框。这是剧组和演员的真诚乃至心血,真诚地对待影片,对待观众,观众也必以真心给予回报。来自于上映后迅速逆转的风评和观众烈度极高的“自来水”,便是观众对于用心做工业电影,将电影当成毕生事业的优秀导演和制作团队的最有力回应,也是《封神第一部》最大的优势和财富。
十年都等了,还差这一夏?《封神第一部》影片用质量“破圈”,靠口碑发酵;剧组通过对新人演员的培养和对近万名演职人员的使用,提供了就业,锻炼了团队,为中国电影储备了宝贵的新生力量;中国电影通过这样一部电影,学到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的经验,提高了工业化制作水平,拉长了电影产业链条。
《封神三部曲》系列,用它的与众不同,给了自己希望,也给了中国电影以方向。
“素人”是否能够撑起票房?
“大IP+流量明星=高票房”,这已经是很长一段时间来内娱市场的不二法门。然而,《封神三部曲》却展开了“海选”,从全国15000名素人中挑选出一批候选者,还需要经历半年以上的严格训练,才可能成为“质子”的扮演者。谁会应聘?谁能坚持?
显然,已经有点名气的演员都不会来做这样的尝试。只有一些有着热爱,也抱着学习心态的素人来了,包括后来的“姬发”于适、“妲己”娜然、“杨戬”此沙、“殷郊”陈牧驰等等。此时的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否入选,所有的“君子六艺”骑射武艺琴棋书画是否有用,用于适的话说,“就是当作参加不花钱的培训,也是赚了”。是的,这就是《封神三部曲》剧组又一个不可思议之举,因为“素人”无经验,所以对他们的培训便更加用心,基本上是从零开始。
便也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讨巧甚至是赔本的举措,却在近五年来的风起云落中显示出了独到之处。因为是素人,将自己最出彩的一刻留给了未知的《封神第一部》。因为是“素人”,在成也流量败也流量的今天,便可以始终以一副干净的面孔出现。因为是“素人”,便也在教得用心时学得刻苦,一批青年演员藉由《封神第一部》的加持也成功亮了相。
“磨刀不误砍柴工”,一个新人,从整整半年堪称魔鬼般强度的训练起步,从整整两年的集中拍摄进入电影,从等待上映的三年中知道了什么是电影。且不说经过训练,一个个普通青年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了目露雄光的古代战士,有了脱胎换骨的男子气概,藉由一部如此重质量、有追求的影片踏上星途,起步的扎实和稳当,也决定了今后的他们只要不忘初心,脚下的路应该也不会怎么歪斜。
“我拿青春赌明天”,赌的不是意气,赌的是基本功的锤炼。中国电影在成长,看电影的年轻人,也在电影中看到了中国电影人的诚意,找到和体悟到了自我心灵的成长。毕竟,如果没有双向奔赴的热爱,电影就什么都不是。
中国是否已经有了
自己的史诗级神话影片?
尽管起初发愿做这个题材时,乌尔善也曾说过要做“中国版的《指环王》”。然而,当导演在10年的磨砺中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我们便惊喜地发现,不要再拿什么“中国版”来框定《封神三部曲》了,《封神三部曲》就是中国的,而不是“中国版”的。
它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神话传说滋养。中国原本就是讲魔幻神话的鼻祖,数千年前,我们就已经有了《山海经》《封神演义》,后有了于天地间自由翱翔的《逍遥游》《鹏鸟赋》,有了坊间口口相传的《西游记》《聊斋志异》。但我们骨子里的理性与文明告诉我们,神话传说只是虚幻,我们更需要以史诗和热血的方式,讲好一个英雄成长的神幻故事。
它阐发的是中国人的善恶之辨。阳明心学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所有的善恶皆是意念所致,以良知“知善知恶”,以格物“为善去恶”,知行合一,直趋中道。影片借姜子牙之口说出:“福祸无门,唯人所召;心怀恶念,妖孽自至”。哪有什么“妖”,“妖”就是每个人心中不可遏制的“恶”念。在一个神话色彩浓郁的故事里,我们最终看到的是爱情、亲情、友情和人间生死,人与妖、与仙、与魔,何来区别?
作为一部国民神话,封神故事传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绵延数千年而已经深埋于中国人心中的“民族集体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埋得如此之深,以至于中国人已经日用而不觉;这种“无意识”已融入了血脉,成为了民族的基因。但是,但民族危亡时,当国家有难时,当家人有危时,这种“无意识”迸发得又是如此之剧,仅仅一粒火种投进去便可以熊熊燃烧。这是中国人的别一种浪漫,无须其他文明评判;这是中国人固执的骄傲,不需要别人提点。人人都想成为英雄,人人都能够成为英雄,只要家庭需要,民族需要,国家需要。“封神”,封的是天下安宁的神,封的更是天下归一的心!
2023,已是一个中国人充分文化自信的年份了,中国人有自己定义大片的标准,中国年轻人有自己认为“爽”的要求,中国人看懂了影片深含的家国情怀,只有中国人才能体悟到父与子之间噬肉般的刻骨深情,中国人觉得这两个半小时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这几十元的电影票钱,便花得值,这两个半小时时间,便是一段完美的文化享受和体验。而所有的眩目画面及特技特效,只是电影的壳,它们吸引观众走向影院,然后看到并体悟到电影的核,最后让影片走进观众内心。心有所动,情方有所属。
《封神第一部》,有了极好的开端!期待明年和后年的此时!
(作者单位:济南市西城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