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月14日-15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如期举行。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为年度主题,包括开幕式暨主论坛、四个分论坛及相关活动。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为年度主题。电影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知名电影人在论坛上充分交流,体现了当代中国电影人的使命与担当。
北京是世界首个也是唯一的“双奥之城”,作为两届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总导演,张艺谋一直践行着对“文化传承创新”这一永恒课题的思考。从北京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从2008年到2022年,“我们的人民愈发自信,文化愈发繁荣,无论是夏奥的雄浑壮烈,还是冬奥的辽阔空灵,都是对中国的文化表达。这是因为我们始终把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作为灵感之源、创意之根。”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次次惊艳世界。我们在特征鲜明的精神标识上做文章,每一次我们的创意都力求更深入的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张艺谋说。
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黄建新表示,中国电影满足不同观众群的观影期待,已经形成题材多样、类型多元的丰富生态。“以文化人”对电影创作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要求,也对文艺作品的艺术水准与精神内涵带来了更高的标准。一方面,需要以“明德修身”为先,强化思想积累,提升艺术修养,增强知识储备,勇于承担引领时代风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用电影精品回馈人民,秉持主流、温情和匠心,坚持作品的人民性,传递丰富的情感,创造生动的人物。
在导演、编剧、监制电影的经历中,黄建新深深体会到电影作品的百花齐放,需要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来保驾护航。“电影创作要尊重电影分类,不同的电影类型有不同的创作方法,用‘分众概念’研究电影市场、总结创作经验十分重要。”黄建新说。
演员于和伟认为,国际文化交流意义重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一定要让更多人了解,要让全世界看到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我们能够输出什么样的价值、我们传达什么样的思想。他表示,年轻人需要了解历史,了解革命先辈的事迹,我们可以通过文艺作品找到一种跟年轻人交流和共情的方式。
演员朱一龙表示,演员应该回到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然后带进角色,让人物更扎实一些。“演员体验生活是必须的,特别是拍电影,需要有这个时间成本让我们去做。比如拍《志愿军:雄兵出击》,我们提前两三个月集中进行军事化训练,《河边的错误》也提前一两个月体验生活。我们可能没办法找到跟角色完全一样的原型,但会在不同的真实人物身上找到和角色有一两点共同的地方,然后再把它们集合在一起。这样至少自己在塑造角色的时候,内心是充实的,知道他具体的样子是什么,不会光靠想象去塑造一个人。”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近年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过去是怎么把故事讲好,今天大家的共识是怎么把人写好。在尊重市场的同时,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力、把握艺术规律,从平台传播到创作,从创作再到传播,形成了良性循环。看起来不约而同,实际是时代推动着向这个方向发展。不再局限于第一传播渠道,还带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将是影视发展的重要方向。
知名演员、导演吴京表示,一部电影要成为精品,是一项系统工程,创作者要有吃苦耐劳、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在这项工程创作中,对于无法把握的部分,创作者要有敏锐和动态的眼光,不断为创作注入新活力;对于可以把握的部分,要精益求精,打磨得更加完美。(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