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小马鞭》,回味不已,感觉很温暖,很舒坦,很有愉悦感。审美感受虽说很多时候很难用言语文字表述清楚,表述出来也不一定准确,但意犹未尽亦有尽可表述之处。
影片不会无端吸引人,也不会无端的令人感动,总有理由。本片故事并不复杂,却很丰厚,情节也不曲折,却自始牵动观者心绪。影片开场,雪域赛马,一位对马和赛马无限神往的小学二年级的哈族男生内心独白:我的名字叫昂萨尔,我最大的梦想是,骑上全世界最快的马,打遍天下无敌手,可是,我们家没有马,一匹也没有。我问我妈,我妈说你去问你爸,我问我爸,我爸说:唉。。。。。啥也不说了!声音带着小男子汉的质朴而“苍凉”,平缓而从容,而不是那种广播级的标准亮丽的小童声气,是属于草原的气息。接下来,就是这位小男生投到草地上快乐无比的、挥着手里的小马鞭跳跃着回家的身影。十分简洁明快的把观众一起带回了他家,作为观众的笔者,也急迫的想知道,这位对马一往情深的小男生的家,为什么没有一匹马呢?
一部以小学生为主角的,以表现小学生群体生活与面貌、展示孩子的快乐与失落,追梦与挫折、天真与坚韧、委屈与惊喜并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欣赏主体的电影,自然爽朗、轻巧圆融的把观影者带入了影片的规定情景中,绝不拖泥带水或避重就轻。电影的篇幅与既定审美内容的关系,犹如佳肴与水,水多,则味寡。
无疑,《小马鞭》的味道鲜美而浓郁。依笔者个人感受,本片引人入胜处,其源头可概括为情、真、纯、美等几个关键词。
情
《小马鞭》全片以情通贯。父子情、兄弟情,战友情,人马情皆是情深意浓。
从影片开场的草原赛马,小主人公昂萨尔的几个近景和特写镜头,即凸显了他和马之间的关系,他的眼神与其他所有观众的眼神都不一样,那是一种一往情深的专注和向往,沉浸于对赛场和赛手们忘情的艳羡之中。回到家后,很自得的扬起手里的马鞭,再接下来的逃课混入高年级的赛马训练班车等一系列情节与细节,逐渐加强了孩子与马的情感浓度。后来马伤,把孩子与马的感情戏直接推入高潮,一直到最后实现了昂萨尔与爱马水乳交融的亲近与奔腾,把孩子与马的情感如诗如画如火如荼的呈现出来动人心魂地感染着观众。影片的父子情(当然包括母子情)最为深切而含蓄,甚至有些隐忍,不多言、不教导,只是告诉昂萨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父亲决意不买马,并非自己不爱马,而是为了爱护儿子昂萨尔(因为此前重重的从马背上摔伤过),只好忍痛割爱—源自更为深切的爱。父母双亲默契而自然的呵护着这个充满爱心与勇敢同时也是很痴情地爱马的小儿子。昂萨尔为参加赛马培训选拔赛而逃学被老师发现后,父亲严厉的说,把小马鞭交出来,从今天起,你的马鞭被没收了!二年级小学生一句话没说,那表情,分明透露出委屈但又理解,想分辨却又忍着,默默的承受,转向阁楼去喂那只可爱的小鸟儿。他似乎懂得了移情而分散自己的失落与惆怅。
兄弟情,本片的俩兄弟之间的情感表达很不一般,既不是那种话很多的互相冲突不断,甚至大打出手头破血流的亲兄弟,也不是那种很俗套很表面化的成天互相换着手互相夸奖的概念小兄弟,而像生活本身呈现的姿态一样,兄弟俩既亲情又互相较着劲儿,互相争夺共同喜欢的事物,采取“男人的方式(哥哥语)”决定谁拥有双方都喜欢而只能由胜方拥有的事物--剪刀锤子布。结果是昂萨尔一直剪刀锤子不过哥哥,只好眼巴巴的看着哥哥把自己喜欢的马从自己的眼前牵走,而自己还要替哥哥把马清洁好,喂好草,梳好毛总之是备好一切,好让哥哥风风光光的扬鞭跃马,观众既替弟弟委屈,又被弟弟感动。后来哥哥要离开家去城里上中学了,昂萨尔追上去紧紧拥抱着,忍不住笑意带着感动的眼泪,血浓于水。还有一对兄弟情,是来找父亲修板子的叔叔(张守一),是昂萨尔把他领到家进来的,没想到竟是自己爷爷战友的儿子,这段戏影片才进入到7分半钟,寥寥数语,几个镜头,便能扣响人的感动神经并令人涌出热泪,这里当然饱含着爷爷辈当年的战友情,通过关键情节呈现出来,弥足珍贵。昂萨尔和罗爷爷小孙女的“兄妹情”则更具童话般的真挚与美好。这些美好动人情感,皆在叙事情节的关键点上自然而然不落痕迹的呈现出来,足见主创功力。
真
艺术作品之真,并非只是事件的物质性存在意义,而是整体与细节绽放出来的审美价值的真实存在,传达给接受者后令接受者由衷的相信一切皆是真实可信并受到感动。《小马鞭》呈现给观众的一切,无疑是创作者加工过的,无论整体还是细节,肯定虚构不少,不然便是纪录或新闻,而作为观众的我,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重构或虚构的,在我的内心深处,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真的。
本片很传神做到了“规定情境之下热情的真实与情感的逼真”。
主人公将马鞭当马的心理依据是十分真切的,笔者儿时把水桶铁箍握在手里当汽车方向盘的情境记忆犹新,向往开车不可得,就想象成自己坐在驾驶室,手握方向盘,口里给汽车配音,开车、上坡、右转、右转、倒车,加油。。。。。。自己的双脚就是汽车轮子。主人公昂萨尔想有匹马而不可得,只好握着马鞭爱不释手,人之天性,纯真以此。看到银幕上的昂萨尔,感同身受,异常真切。
小马鞭能不能配上一匹好马,是个悬念。但本质上马鞭不是驱赶,而是一种亲近与拥抱,是朋友之间的密码与默契,是一种感情的传递。见马思鞭、挥鞭念马,马既有雄风,亦有柔美。所以,人与马心心相印,人视马鞭为马,与握铁圈如车,爱若珍宝,情属天性,真切。
《小马鞭》主题与立意的确立,故事的构建,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塑造,规定情境中造型空间的选取与呈现,尤其是塑造人物形体形象的主要演员和配角演员的表演,可说是十分准确与传神地传达了剧本对人物的设置与塑造。基于剧本的文字描写的准确,大小、主配角演员都很准确、传神的把文学剧本加导演二度创作的成果真诚而准确的体现与表达了出来。整部影片虽然在主要情节上带有高度偶然性(张守一找到了父亲战友的儿子修板子),却不令观众有“人为凑巧”之嫌,恰恰这一凑巧,昂萨尔家才会得到一匹马,才会有后面令观众回肠荡气的故事发生。但由于以编剧导演为首要的主创通篇准确的把屋,不落痕迹的以真情实感的呈现把观众的内心征服了。
影片的真情实感随处可见,仅举一例:昂萨尔在语言课堂上给后面一排的同学炫耀自己画的马居然会奔跑起来,刚令后排同学惊诧却被老师发现并收缴,老师看完后笑着说:“你画的马还真好!我都想骑上去了!”这与老师先声色俱厉没收孩子的作品,然后狠狠的长篇大论教育一遍,犯错的学同立马表示错了,要改,会改,一定会改!但片中的昂萨尔不这样,一会照样逃学去混入高年级班车。这很符合八九岁少年的天性;老师也不当马列主义老太太,而选择与调皮却率真的同学为伍,先夸奖后提醒。非但老师显得可亲可爱,且更符合成长中小男生的天性。
纯
这是一部十分纯粹的儿童电影,也是一部非常适全家三代人一起观看的全家欢电影,表达孩子的愿望,以孩子为主角,孩子的行为与意愿是推动剧情发展的第一动力与最重要的依据,孩子的意志主宰了影片的走向与最后完成。而不是拿孩子说事儿、主要说与孩子意愿无关、甚至孩子完全不懂也不关注的成人的事儿,孩子成为叙述成人事项的配角与偶人。而《小马鞭》从片名到内容,就是一部纯粹洁净的儿童电影,儿童关注,儿童喜欢,儿童完全能懂并且会全神关注,同时大人也会被吸引的影片,因为,影片表达的童真童趣不幼稚不虚假,同样唤起成人的怜爱与回味。大人孩子的戏搭配得恰到好处,没有喧宾夺主,大人既不居高临下的强词夺理,亦非心不在焉的呵哄,而是平等相待,大人孩子之间心心相印,感情互相映照与渲染。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无论在赛场还是在班车里,相处和美,温馨而愉悦。
这还是一部充满纯真情感的影片,无论是几代之间、有血缘和没血缘的兄弟情、战友情、兄妹情、师生情皆为纯美。可以说,本片从主题立意,选材、叙事、人物塑造、表演风格等一系列综合元素和细节处理皆以纯见长,没有杂质,故事线不繁杂,审美内容却很丰润。
美
《小马鞭》的美,是用语言文字表达不尽的,从第一个实景与动画结合的镜头开始,到最后一个镜头结束,没有一幅画面辜负了美字。可以说,观赏该片,是对观赏者视觉神经、听觉神经和心灵感觉神经是一次美润与温暖。故事尚未展开,先把观赏者的心吸入画面,被周遭如诗如画、如歌如梦的美境包裹着,使人有身处仙境之感,但这明明不是一部音乐风光片,而是一部众多人物、有起承转合跌宕起伏的故事片,人物与故事完全融入童话仙境般的天山美景中,故事感人,风景如画,美不胜收。甚至连山上的皑皑白雪,也散发出扑面而来的暖意。这是笔者看过的情与境结合得最完美的儿童故事片。
《小马鞭》真是一部好电影!一部故事情节好、质朴自然,娓娓道来,人物塑造成功、人文环境靓丽、演员选择与表演到位,爱心真,童心浓,音画美,十分温暖,充满爱的儿童电影。
(作者系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