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嘉宾合影
本报讯 11月2日,金鸡电影论坛·学术论坛在厦门举行。饶曙光、皇甫宜川、张卫、赵卫防、王志敏、陈旭光、彭健、梁君健、霍廷霄、冉平、吴冠平、阿郎等电影学者、评论家和创作者围绕“承传统文化之源 展电影美学之新”的主题各抒己见,回顾中国电影美学的发展历程,总结繁荣创作的经验成就,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通过电影与观众共鸣。
本次学术论坛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承办,分为主题演讲、年度关键词、报告发布、圆桌对话和新书发布五个环节。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代表中国影协致辞,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刘冰参加论坛。论坛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主持。
论坛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充分肯定了中国电影在新时代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认为要想推动电影产业可持续繁荣发展,首先要解决市场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帮助腰部电影和小成本电影,实现市场结构的平衡和良性循环。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从“新主流大片”的叙事提升、现实题材影片的叙事提升和其他影片的叙事提升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些影片沿袭中国电影戏剧性叙事传统,利用悬疑叙事和共情表达等进行创新。这种戏剧性叙事谙合数千年来中国观众乐于听故事的接受习惯,也是中国文学、戏曲、国画等中国传统艺术对传奇叙事的诉求。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志敏认为,AI技术的电影美学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决定AI技术发展和应用水平的四个方面分别为:算力底座开发、模型算法优化、传输平台搭建、云端数据处理。AI技术电影美学的应用途径则有间断式有限应用实践场景和全流程无限应用实验场景。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着重谈了互联网时代电影的“想象力消费”。想象力消费指受众对充满想象力的且具有超越性、虚拟现实趋向的一类影视作品的艺术欣赏、文化消费、经济消费和意识形态再生产。他分析了想象力消费的三个层次,并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分析了科幻电影的中国想象。
在圆桌对话环节,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担任主持人,与霍廷霄、冉平、吴冠平和阿郎围绕如何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电影、时代主流、观众和世界的联系各抒己见。
《封神第一部》《画皮2》编剧冉平表示:“AI虽然已经能写剧本,但我坚信想象力和情感是不可取代的。近些年来,很多年轻人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化感兴趣,我觉得可能是一个趋势。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往往希望在电影中寻找答案。”
“所以在创作时我首先要将古典传统作品重新塑造,采取新的方式传达给青少年观众,对他们的困惑和问题给予回应,这是对创作者的最大挑战。我们必须要找到与他们共情的地方。比如做《封神》时,刚出了初稿,就请来年轻人来看。”冉平说。
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会长霍廷霄从电影学院毕业后拍了30多部电影,尤其是2000年后和张艺谋导演拍了几部中国式商业大片。“艺谋导演拍《英雄》时第一场戏剧本里写的是酒馆,但导演认为《卧虎藏龙》里第一场戏也是酒馆,后来我经过反复思考,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用在影片场景中。”霍廷霄透露,他在电影创作时探索了很多如何在电影场景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比如电影《十面埋伏》中以敦煌壁画的配色为灵感,融入了中国传统壁画的艺术。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教授吴冠平认为,北京电影学院的艺术传统和整个中国电影是一脉相承的,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电影的研究文章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影像转化的新进展主要有三点,包括美学的古典形式特色、叙事的时代共振精神等。
《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在回答主持人“怎样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关系”的问题时,以自己工作中遇到的现象举例说明:“《看电影》杂志被归类于传统媒体,曾遇到如何与新媒体读者融合的困惑。我们曾在心里暗自给读者分类:《看电影》杂志的读者应该是资深影迷,《看电影》微博的读者应该是资历浅的年轻读者。奇怪的是不少我们微博的年轻读者通过微博发现了《看电影》杂志的价值和一些中国经典老电影的价值,比如《小城之春》。我因此反思原来的分类是否包含了对年轻读者的轻视。”
当天论坛的“报告发布”环节上,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党委委员彭健发布了《2012-2022 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观察》。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君健发布了《2023中国电影投融资报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音视频产业发展总监张凯发布了《AIGC人工智能与电影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刘冰上台发布了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组织编撰的《2022中国电影金鸡奖艺术评鉴》。
(姬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