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影以传达真善美为核心,在构建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主流价值、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折射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家国情怀和时代气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主旋律电影更加符合市场和大众需求,将本土与全球、中国与世界、民族与文化作为影片叙事格局,以贴近民众心灵的“接地气”方式传承、发展文化自信,彰显主旋律电影在政治、文化、德育等方面的多维价值,充分释放中国特色主旋律电影能量。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求,主旋律电影作为树立文化自信的载体功能愈加凸显,可作为高校培养新时代接班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从培养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道德素养、话语权表达能力、审美素养等方面进行育人实践改革,以彰显主旋律电影育人促进文化育人水平提升的价值。
一、培养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挥政治导向价值
新时期主旋律电影更为注重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提升。从本质层面出发,主旋律电影是负载特定政治文化规范的载体,传达明确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意识已成为中国电影特色,向民众灌输社会政治规范、政治文化等,利用假定性将政治生活中较为晦涩、戏剧化的素材呈现给受众,影响个体对政治现象和生活的理解,并引发心理共鸣。新中国不同时期的主旋律电影皆具政治性内在特征,具有明确的政治站位,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融入其中展示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高校应将国内主旋律电影的政治导向价值传达给学生,重视培养高等人才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主旋律电影坚守的创作初心,即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也是每一位国人应坚守的人生信条。主旋律电影聚焦领袖人物、革命历史等,将其作为教育教学素材是政治伟人走进日常生活的重要步骤,例如经典电影《周恩来》《开国大典》《焦裕禄》《建国大业》等,能够使大学生群体辩证看待领袖人物、革命战争等政治知识,深刻理解中国不同时期政治文化,感受领袖人物的卓越功勋、先进思想、良好人格、生活作风、大美人格、处世格局,成为家国情怀、民族向心力宣传与传承的政治个体,感染广大民众对政治印象和知识的提升,形成较为稳定的政治知识体系,作为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的基础,据此评价和判断自身政治行为,加强政治归属感,潜移默化中提升民族凝聚力,使得主旋律电影的政治导向价值“平民化”。
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发挥道德教育价值
“电影育人”是主旋律电影创作理念,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凸显艺术创作本质,即促进国家、社会、人民稳定发展。因此,新时期主旋律电影更多聚焦平凡故事、社会小人物或者某一群体,将人民与国家以隐性方式相联结,通过展现普通人民个体道德品质,运用强烈的共情方式激发观影者学习欲望,并将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内化,包括《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战狼》《攀登者》等在内的优秀主旋律电影作品皆取材于普通民众现实生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创作思想和主线,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得以呈现,宣扬民众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等道德品质,使民众对社会主义思想产生正确、深入理解,但由于此类电影一般于国庆等假期上映,对民众的德育价值有限,因此需要高校将此类影片作为教学案例,融入日常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中,作为大学生群体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素材,形成较为持久的教育影响力,使得身体力行、尊重英雄成为国家文化自信内容,带动更多民众参与积极向上、和谐有爱社会秩序的营造工作中。主旋律电影的德育价值能够促使思想道德教育的隐性功能更为显著,如《我和我的祖国》将七位导演不同风格的单元式电影片段进行组合,使观众仿佛乘上开往1949年的时光列车,重温祖国一路走来的辉煌成就,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中国机长》《中国合伙人》《流浪地球》等主旋律影片传达出民主法治道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可助力全民道德水平提升,使民众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培养话语权表达能力,
发挥国家形象构建价值
文化自信视域下,主旋律电影更加致力于中国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能在国家综合实力提升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形象构建价值。尤其是主旋律电影将国家政策作为主导,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融合,使得国家、个人和社会联结成为统一体,多角度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电影随着国家发展而不断创新,已成为国家民族意识和个人意志的综合体现,能作为时代发展和国家各领域改革的需要,彰显国家政策主导力、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文化价值等。民众在观看《湄公河行动》《厉害了,我的国》《战狼》等主旋律电影时,能体会到中国的大国形象,并为之自豪。高校将此类电影作为素材,应重点分析国际交往中话语权表达方式、意图、应坚守的立场等内容,加强培养高等人才国家话语权表达能力,参与主旋律电影发挥国家形象构建价值的过程。
四、提升审美素养,
发挥文艺价值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高度强调民众文化自信的提升,主旋律电影作为文化传播媒介,可充分发挥娱乐功能,拓宽文化自信提升渠道。主旋律电影历经长期创作和传播过程,融合创新文艺、各种情感等元素,不断丰富国产电影品类和电影美学形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风格,为中华民族电影跻身世界电影艺术之林贡献巨大价值。事实上,在“文化大革命”最后三年,《闪闪的红星》《海霞》等优秀影片相继问世,兼具艺术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犹如耀眼的阳光,照亮动乱、漆黑年代民众的生活。此类电影给予主旋律电影创作以灵感,并给予教育者运用电影育人以启发,应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审美素养作为重点,将主旋律电影分为不同类型,发掘其中的不同审美意蕴。例如,通过《开国大典》《巍巍昆仑》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分析其中涵盖的精湛叙事艺术;通过《周恩来》《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领袖、英模传记片,分析艺术审美视角下人物传记叙事水准;通过《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叙写普通中国人家国情怀的影片,分析主旋律电影塑造凡人群像的艺术探索,总结中国特色主旋律电影运用艺术手法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变化和扬弃,由早期脸谱化的“伟、光、正”英雄转向血肉丰满、性格特征丰富的普通平民英雄,根据时代变化和大众审美需求变化不断延续“胸中有家国”的英雄特质,为其他类型电影、话剧、电视剧等文艺作品提供灵感,拓宽主旋律电影文艺价值输出渠道,夯实民众审美素养基础。
(刘宇系四川传媒学院有声语言艺术学院讲师,高煦函系四川传媒学院电影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