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电影《觅渡》在竞争激烈的第36届金鸡奖中突出重围,斩获最佳音乐。匠心独运,所以实至名归。
由江苏省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广播电视台、江苏恐龙园赞奇影业有限公司出品的红色主题电影《觅渡》,在光影中重温革命先烈“觅中国未来、渡中国出路”的心路历程,一经推出广受好评,很好地发挥了洗礼精神、以文化人的作用。
初出茅庐,何以一鸣惊人晋身爆款?收放之间,怎样撬动市场和业界?行至后段,又如何做到长尾明显、余热犹在?
推动文化创新创造,要把弘扬与创新作为关键,这样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让江苏丰厚的文化资源绽放新的时代之光,这是这部电影的珍贵笔法,也是成功法门。
◎ 《觅渡》带来的文化现象及余续
票房、口碑双丰收均是“表征”,有意思的是表征之下,悄然催生的新的文化现象及余续。
第一个现象谓之“热烈”。影片上映以来,2300多万的票房,一方面是观众“用脚投票”,表达了对于艺术作品的肯定,另一方面,何尝不也是“用心投票”,唤起每个个体对于党史学习的热情,对于英雄事迹的向往。
热烈背后有“余热”,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以文旅为例,观察发现,伴随着影片热度的水涨船高,电影中出现地标——常州觅渡桥,也成为了网红景点,不管是组团前往的队伍,还是慕名打卡的散客,时常游人如织,热度不散。
令人惊喜的,这些表现出极大热情的观众,相当一部分是年轻群体。据统计,该片想看用户画像中最多的两个年龄群体,其一集中在40岁以上,另一个集中于25岁到29岁,二者占比相差不大,分庭抗礼。
第二个现象谓之“深流”。《觅渡》上映88日,口碑维持着攀升态势。5月,在华表奖颁奖典礼上被推介为重点档期优秀国产影片;6月,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成为入围的唯一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11月,又将金鸡奖最佳音乐收入囊中。
深流之下有“余波”。《觅渡》的成功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外界和业界的固有观点,拉动了社会效益。在观众眼中,红色题材也可以轻说教,也可以拍得很青春、很热血,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电影人们也蓦然发现,新的时代,红色题材、革命题材尚有大量沃土,值得挖掘与关注。电影从业者,大可不必将自己囿于创作的瓶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 “爆款”逻辑:扎实的故事与时尚的呼吸
《觅渡》之所以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反响,事实上是它暗合了“爆款”的逻辑,这得益于主创所做的功课,以及片方得当的策略。
当扎实处极扎实。《觅渡》非常令人称道的,是对于历史细节的反复推敲与旁征博引。导演宁敬武透露,早在影片准备阶段,他几乎阅览了现存所有的瞿秋白资料,挖掘到有关“三杰”的大量、新鲜历史细节,剧本前后修改了八九次。
电影服化道考究到什么地步?举两个例子,鲁迅的胡子,李大钊的扣子。世人皆知鲁迅蓄须,但鲜有人揣测其形状。人们知道李大钊仪容儒雅,但一般不太清楚,这位先驱有着怎样的OOTD?
电影很好地考虑到了这些细枝末节。戏中,鲁迅的胡型既不上翘,也不垂下,如隶书写下的“一”,而李大钊着盘扣灰棉袍,青布马褂,都做到了与史实严丝合缝。于无声处听惊雷。
当时尚处有呼吸。尽管《觅渡》忠于历史,但它又不是一部纯粹的纪录片,而是一部商业电影。商业电影依循商业电影的逻辑,需新鲜感、要时尚元素,这使得影片中有很多当下的呼吸。特别从选角方面,可见一斑。
饰演瞿秋白的宋洋,以文艺片见长,“爱惜羽毛”著称;饰演张太雷的张桐,深耕电视剧,观众缘极佳;饰演恽代英的谷嘉诚,X玖少年团人气偶像,是“流量担当”。
苏影集团负责人表示,这部影片力求让三位先驱的故事,不再是教科书上遥远的历史,而是通过饱含温度的历史细节,诗意深情的演绎,展现出国家和个人命运血肉相连的波澜壮阔时代。
宁敬武则是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形容自己这部作品:这是一个文艺青年、理工男,和青年偶像的故事。
◎ 让江苏文化资源绽放新的时代之光
电影《觅渡》取得“现象级”成功,是基于一个严密的、合乎电影创作生产的逻辑链条。而所有这一切逻辑背后的逻辑,实际上是江苏优秀的文化资源,在新时代下的诠释。
保护与传承是前提。《觅渡》的故事,根植于江苏的文脉,从故事结构到人物塑造,也是江苏的文化传统。影片中,三位主角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常州人三种性格特征:
瞿秋白,温柔且决绝,应和历史维度下的常州印象;
张太雷,执着且果敢,暗合了傍水而居的江河根性;
恽代英,苦行且慷慨,对应着这座城市的文学传统。
弘扬与创新是关键。举个例子,听这次拿下金鸡奖的电影音乐,钢琴的黑白键与弦乐交织,循序渐进,传递出唯美大气的风格。极具识别度的人声,穿行于天马行空的和弦中,空灵而不游离,动情而有节制,感人肺腑。第一印象便是先锋。
但这种先锋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江苏文化资源的一个延伸。
1923年,瞿秋白着手将《国际歌》译成汉语,一边弹着琴,一边反复吟唱,不断修改。他在主编《新青年》季刊第一期时,刊载了他配合曲谱新译的《国际歌》词。这位常州才子的语言风格,和雄浑磅礴的乐章相得益彰,这也是这首歌而后能流行全国的重要原因。
“一代代中国音乐人都对《国际歌》注入了自己的理解。”《觅渡》作曲捞仔表示,《国际歌》影响了自己的创作,电影曲子里很多元素都是在向这首旷世经典致敬,是对这首耳熟能详作品的创新与弘扬。
(文章来源:现代快报、“光影江苏”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