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天山电影制片厂创作的新疆本土儿童电影《小马鞭》荣获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提名。我身为这部电影的文学编辑,满怀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我的思绪瞬间回溯到那些与主创团队挥洒汗水、无畏攀登的日日夜夜。在与主创团队共同完成《小马鞭》剧本的过程中,我深入到每一个细节,理解每一个角色,解读每一个故事节点,全身心投入到这部电影的创作之中。电影是文学与影像的完美结合,我很荣幸能在这部电影中用文学的笔触,以电影的语言与主创团队共同为观众呈现一部触动人心的儿童电影。今日的荣誉不仅是对《小马鞭》这部电影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全体主创团队辛勤努力的最大鼓舞。
《小马鞭》刻画了新疆阿勒泰哈萨克族少年昂萨尔在赛马道路上的层层挑战与坚忍尝试,以及他最终实现自我突破的励志历程。整个故事篇章紧凑、简洁凝练,既揭示了儿童的成长之路,也巧妙地记录了阿勒泰地区赛马文化和冰雪文化的流传。这两者之间的交织,成功定格了新时代新疆各民族少年的精神风貌,使我们的观众得以一窥他们坚毅、乐观、勇敢、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电影以明确的主题聚焦儿童,并以儿童的视角描绘出一个纯真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正是因为它无比真诚的回归人性,展示了儿童如何通过对周围人和社会环境的认知而成长与改变。《小马鞭》并未借儿童之名来美化或虚构现实,反而它深刻地反映了新疆少数民族儿童的生活现状,揭示出他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坚韧不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最初的采访过程中,我发现了居住在阿勒泰的孩子对赛马的特别情感。当地的“马术进校园”活动让这些孩子们能够近距离接触这些威武的生物,并传承了赛马的传统,这个题材和我过往接触的完全不同。骑马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天赋和不懈的努力。昂赛尔精神远方的驱动力是什么?这是我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也是剧作创作的基石。
在一个犹如桃花源的环境中成长,昂赛尔爱上了骑马,然而他父亲的反对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为了塑造这个角色,我需要抓住昂赛尔成长历程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并构建出剧作的脉络和结构。昂赛尔的父亲成为我选中的关键人物,他不仅承载着与过去支边青年的深厚情谊,更代表了几代人共同的信念和理想。正是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昂赛尔身上展现出了草原少年特有的气质——坚定、勇敢、友爱。
有了生动的角色定位后,我需要深入描绘他的情感、经历和生命意义。我想《小马鞭》应以人的心理世界为核心,在思想内涵和人文情怀上避免“标本化、概念化”,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回归电影美学,展现少年世界中的哲思与诗意。
在电影《小马鞭》策划阶段,主创团队便设定了一种明快活泼的基调。全片故事情节丰富热闹,人物性格各异多元,摒弃了过度的矫情和冗长的台词,而选择用稳重扎实的笔行,配合清晰简洁的语言,不时穿插适当的幽默元素,以此深化对角色性格的刻画,推动剧情的延展。主创用如诗如画的叙事手法,以精细细腻的文字雕塑了这个电影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并展现出他们的各种情感、善良坚韧的品质,使得角色更立体生动,让观众仿佛亲历了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小马鞭》的叙事结构独特而自然,虽然并未刻意强调民族元素,但是通过对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精心雕琢,使得民族文化和风情自然地融入了剧情中,让整个故事更有张力和吸引力。这种对民族文化的细腻理解,对赛马文化、冰雪文化的独到见解,让这部电影在叙事技巧上展现出了创新,使其在细腻的情感描绘中,更具有审美深度和艺术魅力。
对我来说电影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情感的释放和语言的回响。然而当我深入创作、当我将情感与灵感融入每一个镜头、每一段叙事时,我发现电影拥有更深远的意义。它是一种力量,一种可以在荒芒的现实世界中点燃希望,给人在冷酷的生活中温暖心灵的力量。这种感觉在我参与制作《小马鞭》时尤为明显。《小马鞭》并非仅仅局限于儿童电影的标签,它更像是一道指引前行的灯光,一根燃烧着希望的火炬。在编织昂萨尔生活经历的故事线索中,我和主创们共同寻找到了与观众共享悸动人心的希望与梦想的桥梁。
因此《小马鞭》在我眼中远超越了一个普通的儿童电影的范畴,它洗涤了内心,用电影的独特语言唤起我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待,更展现出电影的无限可能性。在这个既缓慢又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我们见证了昂萨尔如何登上马术比赛的荣誉领奖台,如何与他的哥哥达成和解,如何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爱,并如何铭记自己与朋友之间的约定。在大家的呵护和引导下,昂萨尔经历了一个充满爱和挑战的成长旅程。父亲的深沉与阿勒泰草原的圣洁深深地净化了他的心灵,塑造了他那无畏和积极向上的性格,从而确立了整部电影纯真质朴的基调。我试图通过草原无垠的天地,来描绘出少年骑手们无尽的精神力量。当人站在草原的天地之间,身体可能重沉,但精神是飞扬的,这正是我要传达的草原少年昂赛尔的精神性格——深沉而又不断上升。《小马鞭》强调了回归人性、净化心灵的重要性,昂萨尔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从人性出发的探索之旅。他经历的一切,他做出的选择,都反映了一个孩子在社会环境、生活压力、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影响下的心理变化,展现了人性的丰富多样。他的故事仿佛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成功的渴望、理想的追求,以及在现实压力面前的无奈与痛苦。《小马鞭》故事结构、人物描绘与深邃的主题内涵不仅探索了全新的儿童电影创作路径,也为未来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学习。如果说艺术是生活的镜子,那么《小马鞭》则是那面引导我们向前的镜子,在其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看到了社会,当然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小马鞭》通过儿童的视角揭示出社会的真实面貌,这种视角并非简单的天真烂漫,而是通过儿童的经历抛出深具洞见的社会观察。通过再现个体经历,以及和时代、历史背景的交织,真实且丰富地反映出新疆各民族青少年的幸福生活。《小马鞭》不仅是电影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更构成了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和再现,它的叙述方式和主题内容,都充分显示了电影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特性,进一步拓宽了我们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和诠释的视角。
作为一名电影文学编辑,我深知电影的重量──它不仅满足了观众对娱乐的期待,更蕴藏着我们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少数民族儿童电影构筑了一个独特的类型,这一形态既囊括了儿童电影的核心元素,例如直观的叙事方式和易懂的语言,同时也深度解读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至关重要,它不仅构成了影片的骨髓,也是赋予整部作品色彩和质感的决定因素。这使得《小马鞭》成功完成了承载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同时实现了功能与艺术的有机融合。在用流畅的电影语言和艺术手法的同时,生动展示了中国的多元民族文化,使电影不只是娱乐的工具,更成为传扬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电影既是我深爱的艺术形式,也是我生命旅程中的灵照之火,它让我坚热爱生活,也帮助我理解和体验生活。我希望《小马鞭》能像一首动人的诗篇,深深触动观众的内心,让大家感受那份始终如一的热忱,那份永不止步的追梦力量。我期待每一个看过这部影片的孩子,都能从中学到坚韧与勇气,也能洞见关于友爱、梦想的深刻智慧。愿《小马鞭》中所播撒的温情与智慧的种子,在春日的阳光下,滋养更多人的心田,让他们流连在这个美丽的新疆故事中,一同感受电影带来的欢欣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