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尤其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推进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重要课题。红色微电影作为真实还原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生动传递中国伟大革命精神的电影类型,将红色题材和电影题材相融合,在承载丰富红色精神、表达深刻红色内涵的同时,对观众心理健康产生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步伐,深入分析红色微电影的精神实质、育人功能,探索红色微电影赋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红色微电影赋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
(一)影视化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红色微电影凭借影视化的表现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兴趣。具体而言,红色微电影以红色故事为核心,依托灯光、音效、画面的精心设计,吸引观众在短时间内进入视听情境,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和精神交流。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而红色微电影的出现无疑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方向,借助影视资料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直观式的教育环境,实现“寓教于乐”,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趣味性。
(二)轻量化媒介特征,消解学生反感情绪
红色微电影作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综合艺术,兼具娱乐功能和育人功能,其以家国情怀、民族认同感、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依托时间短、节奏快的精悍视听效果,将国家话语、政治教育等宏大性、严肃性话题予以轻量化表达。基于此,将红色微电影融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避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枯燥性、刻板性,赋予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强的包容性、隐蔽性,消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感情绪。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将红色微电影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时,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电影情节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问题,于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例如,针对当前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孤僻、不合群、排斥与外界交流等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工作者可引导学生分析学习红色微电影《燎原》中主人公的行为细节,帮助学生意识并接受自身不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丰富化精神内核,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红色微电影以历史革命素材为主,通过塑造人物群像、刻画戏剧冲突来达到叙事目的,涉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为人民服务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通过传达红色精神内核保障学生心理健康。例如,从民族生死存亡角度出发还原重大历史事件的红色微电影,能够增强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坚定学生民族自信;讲述建党、建国历程的红色微电影,能够使学生意识到新中国成立的艰辛,明白当前平静生活的来之不易,厚植爱国情怀。现阶段,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升学压力与人际压力,但由于部分学生自控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红色微电影中主人公在面对不同困境时展现出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敢于反抗的革命精神,能够增强学生抗压能力,帮助学生走出迷茫、坚定自我。
二、红色微电影赋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共建共享红色微电影资源库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将红色微电影融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时,应保障教学内容多元化,深入挖掘不同题材红色微电影中的红色资源,全方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例如,红色微电影《志·愿》传达出中国志愿军空军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中的拼搏精神,可以鼓励学生摆脱“躺平”,积极面对人生挫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传达出共产党员面对困难的奋斗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克服人际交往紧张、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将不同题材红色微电影融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助于丰富心理教育课堂内容,使学生更愿意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寻求帮助以解决自身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保证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多元化,各院校之间可以相互协作或联合社会机构共建共享红色微电影资源库,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多元协同,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保障,充分激发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二)注重理论实践结合,创新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将红色微电影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皆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有所欠缺,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体验感与代入感,久而久之,便容易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失去信心。对此,首先,教育工作者应将心理学知识与红色微电影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掌握心理知识的基础上,接受红色微电影的熏陶。其次,教育工作者应创新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即当学生掌握一定心理知识后,依托红色微电影设置体验内容,帮助学生合理运用自身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趣味性的基础上增强学生代入感,使学生重拾对心理教育课堂的信心。具体而言,教育工作者可要求学生挑选出红色微电影中最喜欢的情节,并仔细揣摩角色心理变化进行表演;或要求学生表达自身在陷入与微电影中角色相同困境时的做法,并解释原因。总之,红色微电影赋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强化学生体验感的同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三)打造优质第二课堂,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反馈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局限于课堂,还应推广至生活中。对此,教育工作者应着力打造优质第二课堂,深刻把握主题和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具体而言,教育工作者可举办红色微电影摄影大赛,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研究时代背景、了解人物生平、揣摩人物心理变化,而后将已经内化的心理知识外化于拍摄过程中,沉浸式感受在面对不同挑战时应秉持的健康心态。此外,教育工作者在将红色微电影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时,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反馈。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并非仅仅使学生了解、掌握心理学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自身情绪稳定,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对此,学校应构建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反馈体系,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并结合学生提出的反馈意见帮助教师针对性优化教育工作,显著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作者系莘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