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左)
本报讯 近日,第五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举办刘震云大师班。刘震云以“无声的洪流改变有声的世界”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和对文学与电影之间关系的看法。
当刘震云被问及为什么创作的小说总被改编成电影,他笑道,“很简单,因为写得好呗。”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你觉得你的哪部作品写得比较好?不是谦虚,我的回答是哪部作品都写得不好。”刘震云举例说,《1942》中写到1942年因为旱灾河南饿死了三百万人,他在国外进行交流时,一位奥地利的中年妇女说,不是死了三百万人,是一个人死了三百万次,“我听了这话很震撼,如果当时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有这样的认识能力,肯定会写得不一样。这是一步步成长过程中的缺陷,写下一部作品的时候会稍微好一些。”
刘震云热衷于观察不同的人,在与不同行业的人交流方面展现出极大兴趣,认为这对写作有非常大的滋养。“我想能与不同行业的人交流,听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一下自己在干什么。”刘震云说,一个外行人与内行人交流,对他所从事的行业不会有坏处,自己和电影界的朋友交流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我从主创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都是非常专业的,导演有导演的角度,摄影师有摄影师的角度,美术有美术的角度,音乐有音乐的角度,他们的看法都不一样。如果一个电影是在统一的认识中拍出来的,那不会是好作品,好作品是大家碰撞出来的,我从改编后的话剧中也能学到很多东西,用到我之后的创作中。”
现场,ChatGPT等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引发了讨论。刘震云表示,一些技术型甚至思考型的工作,可能会被AI取代。至于文学创作、电影创作,AI能做,但又是不能做的。AI是基于对过去的信息收集,再经过自己的分析,得出非常精确的语句、话术、情节,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文学作品恰恰是要放弃过去,创造新的东西。AI可以分析刘震云过去的作品,写出一个新作品,那就还是对过去的刘震云的重复,而创作者写下的会是新的认知。AI下国际象棋没问题,但是写小说的话,还是得仔细思量。
刘震云表示,当AI有了灵魂,那时的人类确实离消亡很近了,那会是一个AI的世界。人工智能毕竟是人生产的机器,机器什么时候会有灵魂,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要带着你的问题回去,给AI打一个电话,听听它的想法。”
对于接下来的文学创作,刘震云希望自己能够带来一些新东西。“一个作家如果写作品的时候特别驾轻就熟,那一定不是个好作品。”他说,新的创作基于认识能力又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很多人的思考到达了99%,遇到了否定,走掉了,另一部分人又往前走,捅破了那层窗户纸,才有新的创造,“所以坚持下去就特别重要,坚持和忍耐有时也是一种才能。”(姬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