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视推出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中,一群发髻高盘,身着黄、绿、红三色襦裙的唐代女乐官,仿佛是从仕女图中走出来的圆润美人,而鼓鼓的身形、圆圆的脸蛋以及略显夸张稚拙的动作,又使她们真实得如同邻家女孩,带给观众亦真亦幻、亦古亦今的感受。《唐宫夜宴》作为一部古典舞蹈作品,并未局限于小众传播,反而一经推出迅速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播放总量超20亿次,广受好评。而《唐宫夜宴》之所以能成为一支现象级的优秀舞蹈,关键在于其可以包容并吸引不同群体,并带领观众穿越千年岁月,与繁华盛唐进行文化与审美的对话。
圆润美人:
古今审美的理性对话
盛唐时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民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文化交流融合也达到空前高度,唐人总体呈现出更加突出的自信和从容。在此背景下,唐人突破“以瘦为美”的审美局限,推崇丰满、匀称的健康之美。当然,这与大部分人印象中唐朝“以胖为美”的认知不同,唐人不认可瘦弱之美,但也并非崇尚肥胖,而是以略显圆润、健硕的体态为美。舞蹈《唐宫夜宴》中,14位舞蹈演员身材丰腴匀实、脸蛋圆润饱满,高度还原博物馆中唐俑的造型特点,迅速吸引观众眼球。而为了在舞台上呈现出圆润美人的身材效果,舞蹈演员身穿厚厚的海绵衣;在面部塑造方面,造型师先后尝试贴假皮、在嘴里塞湿纸巾等方法,最终选择通过在嘴里塞医用脱脂棉球的方式来保障舞蹈演员面部“自然变胖”。但是,舞台上的圆润美人们并不臃肿笨拙,反而动作敏捷、步态轻盈,多了几分年轻女子的娇俏可爱。整体来看,《唐宫夜宴》的演员造型是对人体健康美的诠释,是对大唐女性自信美的展示。在当前社会,虽然部分人依然秉持“以瘦为美”的观念,但在多数人心中体态匀称、身体健康更为重要,瘦弱的“病态美”并不被大众认可,反而人们在健康理念下愈发认同“微胖”的人体之美。因此,《唐宫夜宴》中的人物造型既是盛唐时期思想文化的侧写,也是古今审美的理性对话。
妆造还原:
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
如果说《唐宫夜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文化盛宴,那么舞蹈中的妆造设计则做出重要贡献。舞蹈演员的发型是经过改良的“惊鸿髻”,将头发拢至头顶后绾成“飞鸟展翅”的模样,形如鸿鹄掠起,尽显女子的青春朝气。发式作为妆容的一部分,对修饰脸型、提升气质具有重要作用。查阅现有文献资料可知,唐朝女子发式非常丰富,除舞蹈作品中呈现的惊鸿髻外,还有半翻髻、双螺髻、回鹘髻、愁来髻等百余种,且在初唐、盛唐及晚唐时期略显不同。由此可见,唐朝的女子发式构思大胆而不失精巧,编发技艺熟练高超。《唐宫夜宴》中的舞蹈演员高度还原唐朝流行的“斜红妆”,即在太阳穴的位置描画两道“弦月状”飞红,与动人长眉和花钿额饰相搭配,为整体妆容增添别致清新之气。演员唇妆名为“蝴蝶唇妆”,这种唇妆唇峰立体、留白较多,形似可爱灵动的蝴蝶,显得嘴唇小巧可爱,再配合演员的嘟嘴表情,更显女子娇憨可爱之态。与此同时,《唐宫夜宴》中舞蹈演员的服装配色可谓经典而醒目,虽不奢华富丽,但充满“高级感”。从样式来看,演员身穿唐朝流行的对襟齐胸襦裙,内层是具有丝滑质感的绸缎布料,外层是配以花纹和褶皱的纱织布料,二者结合之下使演员舞蹈动作尽显摇曳生姿的曼妙之美。从色彩来看,演员服装以绿色和黄色为主色调,以红色为点缀,与唐三彩的经典配色相一致,并通过降低色彩明度和纯度增添柔和之感,使服装色彩艳而不妖、简而不俗。
动作设计:
文化艺术与现代生活
舞蹈作为一种高雅艺术,极易给人以“远离尘世”的距离感,尤其部分文化内涵深厚的作品便会在无意之中将舞台与观众席分割为两个世界,观众对舞蹈作品的评价往往是“美则美矣,未尽善焉”。当然,观众如此评价并不意味着作品本身不优秀,只是观众在出色的舞蹈技术和舞台效果之余,对舞蹈作品的生活性抱有较高期待,而《唐宫夜宴》可恰好满足观众的潜在需求。虽然《唐宫夜宴》是舞蹈作品,但舞蹈动作并不密集,更没有高难度的技巧性动作和复杂的队形变化,反而设计大量戏剧性、生活化动作,有轻拍肩膀、低声诉说的亲昵,有用胯部“顶开”同伴的恶作剧,也有挤在湖边整理姿容的俏皮,彰显出可爱女孩的天真、烂漫、灵动、娇憨。与此同时,入宫路上的嬉闹嗔怒,步入宫墙之时的肃容整队,夜宴表演时的专注从容,不正是热爱生活、认真工作的现代年轻人的写照吗?由此可见,《唐宫夜宴》的成功与作品设计能走进大众内心密不可分。《唐宫夜宴》在将作品人物置于鲜活的生活场景之中的同时,为每个人物设计不同的表情、动作和神态,使叙事铺陈自然而丰实,极具艺术张力。舞台上的演员们是从千年盛唐穿越而来的圆润美人,而他们身上的个性与率真又与当下的年轻人别无二致,实现文化艺术与现代生活的完美契合。
传统文化既可以是沉睡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也可以是活跃在舞台上的艺术。而要想增强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以现代审美视角创新文化艺术呈现形式,使传统文化彰显出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
(作者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讲师)